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1)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本文作者為匠客工程機械、《今日工程機械》特約撰稿人:北京智典 張杰
春夏之交,市場火熱,天氣轉暖,可小挖價格卻持續降溫。以國產60機型為例,去年價格在27萬左右,今年只有24萬,足足降了3萬元。
X工60價格直接降為19.8萬,一年未滿,20%~30%的折舊費,令購機者欲哭無淚。
據說市場上還有15萬的60,這也不必詫異,這只是再次證實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價格低,客戶自然歡喜;代理商樂見其成,薄利多銷完成任務;銷量大,廠家也可實現經濟規模。
筆者卻認為,看似皆大歡喜,其實沒有贏家。
廠家各項投入巨大,但回報了了,定是無法持續!
代理商只是個搬運工,費用高企、利潤微薄,怎么能繼續做好服務保障?
廠家和代理商已然覆巢,客戶安能獨善其身?
服務沒人管,配件無處買,投訴都無門,何談歡喜?
小挖客戶的選購誤區
小挖競爭的殺手锏是價格,這一點地球上人全明白。由于用戶的主要群體是農村用戶,而農民對價格又非常敏感,價格永遠是首選,其次才會考慮性能和服務。我們沒有任何貶低農民購機選擇的意思,相反很多人都羨慕農民手中的土地和宅基地,能讓其購機有更好的風險保障。
小挖客戶還有一個重要的群體,就是機手升級為老板。
以前開別人的挖掘機,現在開自己的挖掘機。
以前掙工資,現在掙臺班費。
以前只管干活,現在邊干活邊找活。
不客氣地講,很多機手在選購產品時是存在購買誤區的。第一,把生活購買習慣用于設備投資習慣。過分追求低價格和一味尋求安全感都是錯誤的,過低的價格里面一定有坑,再好品牌的挖掘機也會有故障,沒有絕對的安全邊界。第二,把自己對單一品牌產品的切身感受無限放大,好能好到天上,差能差到咬牙切齒。第三,沒有結合自己的工程選購產品,雖然都是出臺班,但施工環境、工作頻度和服務要求還是會有很多差異。
以60小挖為例,目前大部分產品市場價格在18萬~33萬之間,接近一倍的產品差價,意味著產品質量也有天壤之別。由于客戶購買小挖一般以出租為主,工期短且不穩定,在購機時考慮的也是短期效益??紤]回本周期遠遠勝于考慮質量。相對大挖客戶,小挖客戶見識還是短了一些,相互交往通常也在一個小圈子里。這個村買A品牌多,隔壁村就可能買B品牌多,品牌口碑傳播和從眾心理在購買決策時非常明顯。
雖然現在客戶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年輕化,網絡信息傳播也很快,聊天時大家都是口若懸河。當遇到購買時,尤其是購買一個會影響以后工作和生活的“大件商品”時,實力不強、見識不多的小挖客戶,還是多少有些手足無措。
價格與回報、質量與服務、便宜與安心、口碑與優惠,當這些因素裹挾在一起時,小挖客戶迷茫之中,廠商再推波助瀾,無序競爭就拉開了序幕!
警惕沒有質量底線的小挖!
小挖價格還能降嗎?能降!但不再是規規矩矩的做法。一個代理商朋友去參觀某小挖生產廠,說是生產廠,其實廠房只有500平米!沒錯,確實是500平米。眼前可以閃現這樣一個畫面,這就是一個大棚,還沒有菜市場大的大棚。
買來或拷來一套圖紙,稍加改造,就完成產品設計。生產屬于組裝型,發動機、液壓泵、電器件及四輪一帶全部外購,結構件的加工完全靠人工,從切割下料到焊接、從扳金到噴漆,工人們都得心應手。
看似沒有什么問題,其實產品的綜合性能很差。為降低采購成本,不會太多考慮發動機與液壓泵的匹配性,更不會考慮電器件和底盤件的壽命。大小臂、X型車架,多采用普通鋼材,而不會采用優質錳鋼。工廠沒有數控切割設備,沒有壓、彎、折設備,采用人工焊接,結果就是結構件外觀粗糙、精度差、強度差。
由于質量不穩定,產品經常改型,各類配件的供應商也經常換?;蛘吖呐涮准|量太差,工廠主動淘汰之?;蛘吖S結算不及時,供應商主動斷貨的?;蛘邽榱诉M一步降低成本,工廠重新選擇的。
林林總總各種原因,雖是個小廠家,產品批量沒上去,批次可不少。這可害苦客戶,壞了一個小零件,沒處查沒處買,因為工廠工藝記錄混亂,配件手冊不準,庫存型號多樣;苦等一個星期,好容易發來一個維修件,結果卻不是一個批次,安不上!
勞斯萊斯是純手工打造,這些小挖也是純手工打造,知道這一點,你還會買嗎?這樣的機器,能保證你的投資回報嗎?
雖然你以前是機手,懂一些維修保養,難道你想通過買一臺不成熟的小挖,鍛煉成維修技術高手?
小挖工作強度和工作頻率確實都不高,但不代表對質量要求沒有底線!小挖客戶希望買個價格低的產品,但絕對沒想買一件粗制濫造的廢品?,F在投資小挖,回本至少需要四、五年,假若機器壽命連五年都不到,怎么回本?
小挖會不會像小裝一樣野蠻生長?
小裝即3噸以下小型裝載機,納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鏟土運輸機械分會統計的共24家主要裝載機生產企業,這其中只有一家以生產小裝為主,還有很多小裝廠家在行業報表中沒有體現。24家中銷量前10的品牌已經占據銷量絕大部分河山,前10品牌共同的特點是以生產30/50裝載機為主,而不是以生產小裝為主。
2018年,報表中24家企業共銷售各類裝載機共118811臺。沒有納入統計還有多少?保守估計還有13萬~15萬臺左右,據不完全統計,小裝第1名廠家年銷量超4萬臺,第2名近3萬臺,第3~6名銷量為1萬~2萬臺。2018年裝載機行業報表中3噸以下1.1萬臺,占比只有9%。若按民間統計,3噸以下小裝銷量14萬~16萬臺,占比至少55%。
小裝的發展主要依靠三條路徑:第一,在萊州、青州及臨沂周邊形成小裝產業集群,產品配套方便。讓小裝在配套件選擇上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價位,以傳動箱為例,有機械式、液力變矩器、全自動等。
第二,密集設置銷售渠道,由于小裝利潤低,代理商實力一般,密集設置銷售渠道是小裝廠家普遍的做法。據說某小裝廠家渠道經銷商數量為320家,對!是300多家,不是30多家。第三,小裝廠家既提倡節約,又在不斷擴充產能。小裝廠家在部件型號優化整合、改進生產工藝和流程方面,不斷小改小革,核心目的是降低成本。同時,有一定積累后,大多會繼續擴大產能,或增加自制部件品類,目的同樣指向降低成本。
與前文許多小挖小工廠不同的是,小裝廠家,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廠家,不是粗制濫造,而是產品配置低。這些年產萬臺以上的小裝廠家,均建有多座現代化生產車間,上百臺加工設備,并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試驗設施、智能檢測系統。部分公司還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ISO14001環境認證。
小裝一般都是小業主自用。很多小裝工作強度不大,年工作小時也很短,全年大部分時間屬于閑置狀態。雖是偶爾使用,客戶也離不開它。因為很難能租到小裝,故此客戶只能購買,好在價格只有幾萬元。
與挖掘機受市場周期影響較大不同,小裝受宏觀經濟影響一般。這些年,小裝市場一直持續增長,只是增速不同。小裝市場競爭主要是大廠與小廠之間的競爭,方法同樣是簡單粗暴的降價,經常見的情況是大廠降價,小廠放假。
小挖應該邊做大邊做強
小挖向何處去?會不會像小裝那樣野蠻生長?先做大后做強,不如邊做大邊做強。若是一味盲目追求市場占有率和保有量,不管賺不賺錢,先用低價格或低首付把同行干死!估計這是一條不歸路。
先不要想做強,就做大一項,單憑低商務條件就走不通。因為只要你放水,債權馬上就找上門。低價格低利潤,服務費用從哪里出?沒有服務,后續收款有問題,客戶復購有問題,品牌口碑有問題。
假如你有實力有魄力繼續沖鋒,那么在沖鋒的路上,不要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要多創新些戰術,多打些伏擊,多增加些繳獲,只有具備綜合競爭能力,才能邊做大邊做強。
低配低價格?配置低與粗制濫造是兩個概念,配置高的也有粗制濫造,配置低也應該有設計標準和工藝流程,更應有質量要求。就好像大眾汽車,既生產帕薩特和邁騰,也生產寶來和朗逸,還生產捷達和桑塔納。都是大眾生產,只是配置不同。
低配有可能從微挖開始,現在人口紅利逐步減退,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用機器代替人是必然的發展路徑。未來的微挖可能不會有太多工作強度和工作頻率的要求,它只要具備基本使用功能即可,微挖產品屬性也會從生產資料轉變成生產工具。
不管怎么說,發展小挖終究要堅持一些底線——質量的底線、服務的底線和價格的底線。如何規劃呢?筆者的建議是:不管市場競爭如何激烈,還是要堅持自我。結合市場基礎和客戶基礎,傳承并創新品牌定位,制定品牌的差異化競爭策略。不被競爭對手帶偏節奏,不被競爭對手帶亂節奏,不忘初心,堅守品牌的底線!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
張杰老師分析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