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季度,中聯重科收獲“開門紅”。據4月29日中聯重科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公司一季度營業額達117.73億元,較上年同期104.26億同比增長12.93%,其中境外收入達57.03億元,同比增長52.85%,占總營業額的比重超過48%,較2023年同期提升超10個百分點。
土方機械、高空作業機械、農業機械、礦山機械在一季度表現搶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銷售增長,利率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工程起重機、土方機械同比增速超行業出口增速。在總體表現上,2024年一季度中聯重科毛利率達28.65%,同比提升2.3%,處于行業最高水平。
近日,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動作頻繁,先是以較高產品競爭力獲得南非6000萬土方機械意向訂單,后是主導的多項國際標準取得重要進展。中東、中亞等原有優勢市場仍保持較快銷售增速,非洲、拉美、歐洲等新市場銷售額大幅度攀升,出海戰役打得風生水起。
在市場下行的大背景下,中聯重科依靠海外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實現了公司營業額的整體提升。同時,新興業務板塊的增長、智能化技術的加持、生產制造成本的降低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過硬的產品質量、先進的管理營銷模式也使中聯重科擁有了更多對抗風險的勇氣和在工程機械行業周期底部立足的實力,商業版圖不斷完善,市場占有規模持續擴大。
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科、柳工等工程機械企業發布2023年報及2024年一季度報告顯示,海外市場目前是這些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據國金證券研報,2023年四家公司海外毛利率比國內毛利率分別高出7.98%、3.05%、7.57%、11.86%。
國金證券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量產加速,工程機械底部信號明確,中國礦山機械景氣度向好。看好機器人、工程機械、鐵路裝備等方向的投資機會。”此外,目前來看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天花板很高,存在需求缺口,國產工程機械主機制造商近年來出口量不斷提高,遠期成長空間較大。
從高質量發展角度上看,海外市場是工程機械龍頭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龍頭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模式也逐漸從簡單出口、簡單并購走向端對端的深層次經營,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戰略布局與經營模式直接影響海外市場的利潤水平。
原有的亞太等短期海外市場已經無法滿足龍頭企業的出口需求,未來,歐洲、北美等市場將會更高頻次地出現中國企業的身影。
據中聯重科海外公司副總經理黃成婭介紹,中聯重科在海外有30多家子公司,覆蓋俄羅斯、東南亞、拉美、中東、北美、澳洲、歐洲等地區,這些公司基本覆蓋了90%以上的全球工程機械市場。“我們未來將會在農機、叉車、礦機等產品上發力,全球的農機市場非常大。”黃成婭對《今日工程機械》記者說。
想出海,就必須造出乘風破浪的船。“地球村思維”和“本地化理念”是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的重要戰略。
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市場理念是工程機械企業盈利的基礎。據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聯重科以“地球村、端對端、孿生平臺”為發展主線,堅持互聯網思維,構建“地球村、端對端、本土化”的海外業務獨特體系,海外業務量迅猛增長。
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先后在全球建立起30多個一級航空港,擁有350余個二級網點,海外市場本土化員工總人數超3000余人。這使得海外公司抵御風險、開拓市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保證公司能夠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的營商環境下平穩運行,實現扎根式的長遠發展,營業利潤穩步提升。
“因為要提前進行布局,中聯重科海外員工的數量基本上也是以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我們現在所布局的人員結構以本地人為主,比如海外工程師80%是本地人員。”黃成婭說。
以本土化專業團隊為基礎,借助網絡平臺和其他數字化平臺,中聯重科實現了業務信息的共聯共享共用,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商機需求、訂單交付、回款進度等信息,保證了業務流程的透明性與管理的有效性。
只有比別人多走半步,才能讓自己多一點優勢。相對于其他行業,工程機械行業屬于技術壁壘較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信息化時代想要保證企業盈利,就必須進行數字化轉型以降低企業成本,加快企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方向轉型。
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所適用的端對端模式是企業能夠高速發展的關鍵,這一模式也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規劃相吻合,有效避免了粗獷發展與盲目發展等問題,將企業風險和經營管理成本降至最低。
自2014年提出并實行該模式一來,企業的管理經營模式得到簡化。端對端模式使得企業和客戶可以直接交流溝通,省去了層層傳遞的中間環節,市場需求被第一時間響應,實現了“質”與“效”的雙重提升。
在談到端對端模式時,黃成婭說:“在未采用端對端模式時,中國企業的信息傳播多以自我為中心,與產品需求方之間存在隔膜。而在采用端對端模式之后,客戶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中國制造,打破了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刻板印象。此外,中國產品在服務質量、服務響應速度上具有較大優勢,這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率的運營模式疊加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是中聯重科贏得海外市場的關鍵。
對于中聯重科海外并購企業的發展,黃成婭也向記者進行了詳細介紹。
早在2008年,中聯重科對當時混凝土機械行業排名世界前三的CIFA完成現金收購,之后又陸續收購了德國M-TEC、荷蘭Raxtar、意大利Ladurner、德國WILBERT、德國Rabe等海外本土優質企業,從而與海外企業在技術、市場、供應鏈等多方面上展開深入合作。
并購海外行業優秀企業是中聯重科“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強化與并購企業的協同,則是中聯重科實現“本地化”發展與合作共贏的重要舉措。
據介紹,近年來,中聯重科持續深化推進海外生產基地的拓展升級工作,助力海外業務的跨越式發展。
例如,在中聯重科整體布局下,意大利CIFA除做強混凝土主業之外,還拓展升級為涵蓋工起、建起、工業車輛、高機等多種產品的綜合型全球公司。加速與德國M-TEC的技術融合,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全球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中聯重科與其它子公司的協同也在闊步進行:與德國M-TEC公司的技術融合,培育發展了新材料產業;與德國Rabe公司的融合,推動了中聯重科農機板塊的發展;持續推進與德國WILBERT的技術融合與轉型,強化建起等產品在海外高端市場中的布局。
“所以,中聯重科的國際化道路,方向很清晰、目標也很明確。我們將持續貫徹本地化理念,真正地走進當地的市場,持續推動海外業務的高質量發展”,黃成婭表示道。
開疆拓土,落地生根中聯重科多舉措拓寬出海航道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2024年第一季度,中聯重科收獲“開門紅”。據4月29日中聯重科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公司一季度營業額達117.73億元,較上年同期104.26億同比增長12.93%,其中境外收入達57.03億元,同比增長52.85%,占總營業額的比重超過48%,較2023年同期提升超10個百分點。
土方機械、高空作業機械、農業機械、礦山機械在一季度表現搶眼,均有不同程度的銷售增長,利率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工程起重機、土方機械同比增速超行業出口增速。在總體表現上,2024年一季度中聯重科毛利率達28.65%,同比提升2.3%,處于行業最高水平。
近日,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動作頻繁,先是以較高產品競爭力獲得南非6000萬土方機械意向訂單,后是主導的多項國際標準取得重要進展。中東、中亞等原有優勢市場仍保持較快銷售增速,非洲、拉美、歐洲等新市場銷售額大幅度攀升,出海戰役打得風生水起。
在市場下行的大背景下,中聯重科依靠海外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實現了公司營業額的整體提升。同時,新興業務板塊的增長、智能化技術的加持、生產制造成本的降低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過硬的產品質量、先進的管理營銷模式也使中聯重科擁有了更多對抗風險的勇氣和在工程機械行業周期底部立足的實力,商業版圖不斷完善,市場占有規模持續擴大。
海外市場助力工程機械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科、柳工等工程機械企業發布2023年報及2024年一季度報告顯示,海外市場目前是這些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利潤增長的重要支撐。據國金證券研報,2023年四家公司海外毛利率比國內毛利率分別高出7.98%、3.05%、7.57%、11.86%。
國金證券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量產加速,工程機械底部信號明確,中國礦山機械景氣度向好。看好機器人、工程機械、鐵路裝備等方向的投資機會。”此外,目前來看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天花板很高,存在需求缺口,國產工程機械主機制造商近年來出口量不斷提高,遠期成長空間較大。
從高質量發展角度上看,海外市場是工程機械龍頭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龍頭企業在海外的發展模式也逐漸從簡單出口、簡單并購走向端對端的深層次經營,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戰略布局與經營模式直接影響海外市場的利潤水平。
原有的亞太等短期海外市場已經無法滿足龍頭企業的出口需求,未來,歐洲、北美等市場將會更高頻次地出現中國企業的身影。
據中聯重科海外公司副總經理黃成婭介紹,中聯重科在海外有30多家子公司,覆蓋俄羅斯、東南亞、拉美、中東、北美、澳洲、歐洲等地區,這些公司基本覆蓋了90%以上的全球工程機械市場。“我們未來將會在農機、叉車、礦機等產品上發力,全球的農機市場非常大。”黃成婭對《今日工程機械》記者說。
完備的商業模式與業務體系
想出海,就必須造出乘風破浪的船。“地球村思維”和“本地化理念”是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的重要戰略。
正確的發展方向和市場理念是工程機械企業盈利的基礎。據中聯重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聯重科以“地球村、端對端、孿生平臺”為發展主線,堅持互聯網思維,構建“地球村、端對端、本土化”的海外業務獨特體系,海外業務量迅猛增長。
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先后在全球建立起30多個一級航空港,擁有350余個二級網點,海外市場本土化員工總人數超3000余人。這使得海外公司抵御風險、開拓市場的能力大幅度提升,保證公司能夠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的營商環境下平穩運行,實現扎根式的長遠發展,營業利潤穩步提升。
“因為要提前進行布局,中聯重科海外員工的數量基本上也是以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我們現在所布局的人員結構以本地人為主,比如海外工程師80%是本地人員。”黃成婭說。
以本土化專業團隊為基礎,借助網絡平臺和其他數字化平臺,中聯重科實現了業務信息的共聯共享共用,能夠第一時間了解商機需求、訂單交付、回款進度等信息,保證了業務流程的透明性與管理的有效性。
只有比別人多走半步,才能讓自己多一點優勢。相對于其他行業,工程機械行業屬于技術壁壘較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在信息化時代想要保證企業盈利,就必須進行數字化轉型以降低企業成本,加快企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數字化方向轉型。
中聯重科在海外市場所適用的端對端模式是企業能夠高速發展的關鍵,這一模式也與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規劃相吻合,有效避免了粗獷發展與盲目發展等問題,將企業風險和經營管理成本降至最低。
自2014年提出并實行該模式一來,企業的管理經營模式得到簡化。端對端模式使得企業和客戶可以直接交流溝通,省去了層層傳遞的中間環節,市場需求被第一時間響應,實現了“質”與“效”的雙重提升。
在談到端對端模式時,黃成婭說:“在未采用端對端模式時,中國企業的信息傳播多以自我為中心,與產品需求方之間存在隔膜。而在采用端對端模式之后,客戶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中國制造,打破了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刻板印象。此外,中國產品在服務質量、服務響應速度上具有較大優勢,這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率的運營模式疊加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是中聯重科贏得海外市場的關鍵。
并購企業協同發展再升級
對于中聯重科海外并購企業的發展,黃成婭也向記者進行了詳細介紹。
早在2008年,中聯重科對當時混凝土機械行業排名世界前三的CIFA完成現金收購,之后又陸續收購了德國M-TEC、荷蘭Raxtar、意大利Ladurner、德國WILBERT、德國Rabe等海外本土優質企業,從而與海外企業在技術、市場、供應鏈等多方面上展開深入合作。
并購海外行業優秀企業是中聯重科“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強化與并購企業的協同,則是中聯重科實現“本地化”發展與合作共贏的重要舉措。
據介紹,近年來,中聯重科持續深化推進海外生產基地的拓展升級工作,助力海外業務的跨越式發展。
例如,在中聯重科整體布局下,意大利CIFA除做強混凝土主業之外,還拓展升級為涵蓋工起、建起、工業車輛、高機等多種產品的綜合型全球公司。加速與德國M-TEC的技術融合,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全球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中聯重科與其它子公司的協同也在闊步進行:與德國M-TEC公司的技術融合,培育發展了新材料產業;與德國Rabe公司的融合,推動了中聯重科農機板塊的發展;持續推進與德國WILBERT的技術融合與轉型,強化建起等產品在海外高端市場中的布局。
“所以,中聯重科的國際化道路,方向很清晰、目標也很明確。我們將持續貫徹本地化理念,真正地走進當地的市場,持續推動海外業務的高質量發展”,黃成婭表示道。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