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小松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工程機械制造商,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小松全球戰略與中國戰略的要點。小松是如何獲得較高的后市場營收占比?
費春江:從2025年到2030年,小松集團進入了一個新的中期經營階段。我們在每個中期階段都會制定相應的經營計劃和戰略。在接下來的六年中,小松提出了名為“挑戰創造價值”的成長戰略。
具體內容分為三個方面:第一,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價值;第二,在經營中兼顧成長性與收益性;第三,推動經營基礎革新,增強抗壓能力。
在中國區域,我們的戰略目標,一是確保并爭取提升在國內市場的份額與存在感;二是將中國作為全球體系中重要的開發和生產基地,并實現經營上的穩定性。小松是一家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企業,小松去年在日本本土的銷售額占比僅為9%,超過90%來自海外市場。
關于后市場,小松集團全球去年的后市場營收占比約為53%。在中國,我們的后市場收益也超過50%。要實現較高的后市場占比,離不開代理商的貢獻。
舉例來說,小松與代理商共同贏得客戶信賴是關鍵。自2008年起,我們就在全球范圍內推行一項品牌戰略活動。這不同于一般的品牌宣傳,而是通過深入了解客戶的事業指標和愿景,找到他們工作中的痛點與課題,與客戶攜手幫助他們實現事業目標。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增強了互信與合作,進而實現了自身價值。

主持人:從零部件核心供應商的維度,如何看待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后市場的發展?代理商服務低于預期是什么問題導致?如何改善?
汪立平:后市場零部件銷售,這個問題非常復雜。我們作為零部件供應商,在挖掘機行業已有近二十年的配套經歷。目前我們基本不接觸后市場,業務主要面向主機廠,由主機廠負責銷售。我們也不通過代理商接觸后市場,主要是因為這部分業務難以管理——兩三個億的后市場規模會使生產規劃完全打亂。
這個市場相對規模較小,也比較混亂。我們曾去廣州考察過一些大型門店,但最終決定放棄。主要原因是價格過低:我們一個20噸挖掘機的斗桿油缸售價約一萬多元,成本也要幾千元,但后市場的同類油缸僅售兩千多元。
目前,包括代理商在內,恐怕都難以開展液壓件后市場業務,因為原廠件與后市場件的價格差距過于巨大。在印尼市場,過去一直使用后市場小廠生產的兩三千元的油缸,但今年上半年客戶來找我們反映,那些油缸質量差、壽命短,希望我們能供貨。我們明確拒絕了,因為無法為此組織生產。
我們始終認為,部件制造商很難直接參與后市場,還是需要設備制造商來帶動整個后市場,推動零部件向更高質量和水平發展。
像小松、卡特彼勒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例如卡特彼勒,開發一個閥桿投入成本高達數百萬,每個零件甚至螺絲都有專屬標識,作假成本極高,客戶只能向他們購買。而國內主機廠則不同,幾乎沒有愿意承擔開發費用的。
因此,我們生產的油缸和液壓泵基本是通用型號,供應給各家主機廠的產品都是一樣的。因為開發成本太高——投入500萬或1000萬開發一個產品,如果只賣給一家,對方不愿獨自承擔開發費,而制造商又需要擴大銷售來分攤成本。
所以我們也在向主機廠建議,希望能共同向卡特彼勒等企業學習,為各自品牌開發定制化的專屬產品。

主持人:在后市場業務中,哪個環節創造了最好的效益?模式可復制性如何?廠商如何協同發展?國內后市場服務收益普遍低于預期,您認為是商業模式問題還是市場發展階段性的問題?如何改進?
曹衛國: 每一輪行業低谷期,“代理商后市場經營化”都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
但根據多年的實踐,我體會到后市場并非一個獨立的環節,絕不僅僅是整車銷售之后剩下的業務。真正的后市場經營化,是從產品研發和定位之初就構建起來的一種商業模式。
例如,中國的寬體車可能設計使用壽命只有三四年,之后就需要更換新車;而卡特彼勒的剛性卡車在設計時,就考慮經過三輪大修后仍能使用二十年——這樣才真正具備了后市場的基礎。
這些年代理商一直在探索后市場,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研究。但目前代理商在每一個后市場經營項目中都面臨諸多困惑,無論是配件、維修、二手機、再制造還是改裝,每一項都在探索,也都存在不少問題。
浙江立洋在2015年制定了“后市場經營化戰略”,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案,例如好機惠項目、加油車服務等。近年來,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在存量市場的二手機應用和特種設備改裝領域。很難說哪一項后市場業務特別成功,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沒有前市場,就沒有后市場。
如果一個品牌的整機銷售規模快速萎縮,其后續市場也會在兩年內迅速消失。因此,中國工程機械代理商在推進后市場經營化、提升吸收率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學習華北利星行如何實現100%的吸收率。這并非代理商單方面能夠解決的課題,而是需要品牌公司、主機廠從研發階段就將后市場經營納入管理體系。

王永飛:我們公司是從后市場業務起家的,最初從事備件銷售,隨后擴展到維修服務,進而開展租賃業務,最終進入前市場的整機銷售。
近年來,無論是哪個業務板塊,利潤率都在下降,傳統后市場的盈利空間也面臨挑戰。因此,我們目前正探索一條基于數據的全產業鏈打通路徑。其核心邏輯在于:將原本各自獨立的盈利點——如配件、租賃、整機、二手機和再制造——整合起來,形成協同效應。
這一模式的底層核心始終未變:客戶是中心。我們圍繞客戶構建服務體系和服務檔案,在公司內部稱之為“客戶數據平臺”,或基于大客戶營銷的ABM矩陣來開展業務。
具體來說,我們開發了一款小程序,為客戶提供設備資產管理服務,覆蓋其全部設備。對于我們所代理的徐工品牌,我們接入徐工漢云及集團的數據平臺;對于非徐工品牌,我們則通過安裝第三方數據采集盒等智能終端,為客戶提供全品牌的設備管理解決方案。
我們每日關注客戶設備的使用效率、出勤率、員工考勤及能耗與維修分析,幫助客戶建立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這樣做有兩個主要優勢:對內,企業管理成本因交易成本降低而下降,數據從客戶端直達總部管理端,決策可高效傳達;對外,客戶體驗顯著提升,例如維修報價、上門服務、統一接單等均可在一個平臺上完成。若客戶設備不足,還可通過我們的租賃平臺選租設備;對于使用3-5年的設備,我們可提供大修或再制造服務——徐工今年也推出了循環業務中心,提供分等級(如L1-L3)的再制造方案。

本質上,我們是圍繞單一客戶做深做透。按照安索夫矩陣的邏輯,我們優先服務老客戶、深耕現有產品。目前在設備大修、再制造、翻新及二手車處置等領域參與度仍較淺。在服務好老客戶的基礎上,我們再逐步開發新產品,例如數字化管理、能耗管理和節能管理等。
我們憑借多年積累的行業數據設定基準值(如設備出勤率90%),通過管理將其提升至95%,并基于這樣的結果與客戶分享增值收益,而非僅按服務輸出收費。例如,在能耗方面,我們通過全量設備監測與新能源充電管理,確保在谷時段充電,幫助客戶實現節能,并據此按效果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這種增值服務的基礎,在于我們對設備與客戶應用場景的深入理解與整合。它為我們開辟了新的變現空間,使我們不再局限于單一備件銷售。
在大宗商品的液壓系統(如油缸、泵、閥)領域,我認為也應通過全生命周期數據監管來實現價值。卡特彼勒、小松等國際品牌可能多年前已開始此類實踐。我們目前也已開展相關工作,并展望未來的收費模式將不再是按次維修、配件或租賃收費,而是按客戶的設備單位使用小時收費。我們已嘗試為客戶提供此類方案:例如針對油缸,我們基于全量監測,按每小時8元或10元(根據不同工況)收費,若年使用3000小時,則全年收費24000元。通過大數據持續跟蹤零部件的壽命周期,實現預防性維護。
未來油缸等核心部件的主體通常不易損壞,主要更換需求在于密封件等易損件。我們不應等到油缸拉傷活塞桿再維修,而應在密封件達到合理壽命時及時更換,并通過再制造方式修復,這樣對企業、客戶乃至國家“碳達峰”目標都是成本最優的選擇——再制造成本通常只有新品的15%-20%。
因此,對于高價值產品,尤其應通過使用時長的跟蹤,在其達到合理壽命時進行及時更換,而不是被動等待客戶報修。
如何破解后市場發展困局?|巔峰對話大咖說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小松集團全球去年的后市場營收占比約為53%。要實現較高的后市場占比,離不開代理商的貢獻。
——費春江
沒有前市場,就沒有后市場。
——曹衛國
需要設備制造商來帶動整個后市場,推動零部件向更高質量和水平發展。可以向卡特彼勒等企業學習,為各自品牌開發定制化的專屬產品。
——汪立平
我們不再局限于單一備件銷售,而通過對客戶設備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來實現價值。
——王永飛
編者按:2025年10月24日,工程機械營銷&后市場大會現場,六位行業領軍者聯袂開啟“巔峰對話”年度思想盛宴。對話聚焦行業焦點與熱點關鍵議題,深度剖析轉型期的核心命題。編者特擷取其中精華內容,拆分為系列文章與業內同仁分享,希冀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思考與助力。
本篇匯集了幾位嘉賓有關“后市場謎題”的思考與實踐。
對話嘉賓陣容:
Guest lineup for the dialogue :
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費春江
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汪立平
三一集團副總經理、三一重機營銷公司總經理 方健
浙江立洋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 曹衛國
江蘇隆霆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永飛
對話主持人:
華北利星行機械首席執行官 羅東
主持人:小松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工程機械制造商,請您介紹一下目前小松全球戰略與中國戰略的要點。小松是如何獲得較高的后市場營收占比?
費春江:從2025年到2030年,小松集團進入了一個新的中期經營階段。我們在每個中期階段都會制定相應的經營計劃和戰略。在接下來的六年中,小松提出了名為“挑戰創造價值”的成長戰略。
具體內容分為三個方面:第一,通過技術創新創造價值;第二,在經營中兼顧成長性與收益性;第三,推動經營基礎革新,增強抗壓能力。
在中國區域,我們的戰略目標,一是確保并爭取提升在國內市場的份額與存在感;二是將中國作為全球體系中重要的開發和生產基地,并實現經營上的穩定性。小松是一家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企業,小松去年在日本本土的銷售額占比僅為9%,超過90%來自海外市場。
關于后市場,小松集團全球去年的后市場營收占比約為53%。在中國,我們的后市場收益也超過50%。要實現較高的后市場占比,離不開代理商的貢獻。
舉例來說,小松與代理商共同贏得客戶信賴是關鍵。自2008年起,我們就在全球范圍內推行一項品牌戰略活動。這不同于一般的品牌宣傳,而是通過深入了解客戶的事業指標和愿景,找到他們工作中的痛點與課題,與客戶攜手幫助他們實現事業目標。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增強了互信與合作,進而實現了自身價值。
主持人:從零部件核心供應商的維度,如何看待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后市場的發展?代理商服務低于預期是什么問題導致?如何改善?
汪立平:后市場零部件銷售,這個問題非常復雜。我們作為零部件供應商,在挖掘機行業已有近二十年的配套經歷。目前我們基本不接觸后市場,業務主要面向主機廠,由主機廠負責銷售。我們也不通過代理商接觸后市場,主要是因為這部分業務難以管理——兩三個億的后市場規模會使生產規劃完全打亂。
這個市場相對規模較小,也比較混亂。我們曾去廣州考察過一些大型門店,但最終決定放棄。主要原因是價格過低:我們一個20噸挖掘機的斗桿油缸售價約一萬多元,成本也要幾千元,但后市場的同類油缸僅售兩千多元。
目前,包括代理商在內,恐怕都難以開展液壓件后市場業務,因為原廠件與后市場件的價格差距過于巨大。在印尼市場,過去一直使用后市場小廠生產的兩三千元的油缸,但今年上半年客戶來找我們反映,那些油缸質量差、壽命短,希望我們能供貨。我們明確拒絕了,因為無法為此組織生產。
我們始終認為,部件制造商很難直接參與后市場,還是需要設備制造商來帶動整個后市場,推動零部件向更高質量和水平發展。
像小松、卡特彼勒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例如卡特彼勒,開發一個閥桿投入成本高達數百萬,每個零件甚至螺絲都有專屬標識,作假成本極高,客戶只能向他們購買。而國內主機廠則不同,幾乎沒有愿意承擔開發費用的。
因此,我們生產的油缸和液壓泵基本是通用型號,供應給各家主機廠的產品都是一樣的。因為開發成本太高——投入500萬或1000萬開發一個產品,如果只賣給一家,對方不愿獨自承擔開發費,而制造商又需要擴大銷售來分攤成本。
所以我們也在向主機廠建議,希望能共同向卡特彼勒等企業學習,為各自品牌開發定制化的專屬產品。
主持人:在后市場業務中,哪個環節創造了最好的效益?模式可復制性如何?廠商如何協同發展?國內后市場服務收益普遍低于預期,您認為是商業模式問題還是市場發展階段性的問題?如何改進?
曹衛國: 每一輪行業低谷期,“代理商后市場經營化”都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
但根據多年的實踐,我體會到后市場并非一個獨立的環節,絕不僅僅是整車銷售之后剩下的業務。真正的后市場經營化,是從產品研發和定位之初就構建起來的一種商業模式。
例如,中國的寬體車可能設計使用壽命只有三四年,之后就需要更換新車;而卡特彼勒的剛性卡車在設計時,就考慮經過三輪大修后仍能使用二十年——這樣才真正具備了后市場的基礎。
這些年代理商一直在探索后市場,投入大量精力進行研究。但目前代理商在每一個后市場經營項目中都面臨諸多困惑,無論是配件、維修、二手機、再制造還是改裝,每一項都在探索,也都存在不少問題。
浙江立洋在2015年制定了“后市場經營化戰略”,我們嘗試了很多方案,例如好機惠項目、加油車服務等。近年來,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在存量市場的二手機應用和特種設備改裝領域。很難說哪一項后市場業務特別成功,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沒有前市場,就沒有后市場。
如果一個品牌的整機銷售規模快速萎縮,其后續市場也會在兩年內迅速消失。因此,中國工程機械代理商在推進后市場經營化、提升吸收率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學習華北利星行如何實現100%的吸收率。這并非代理商單方面能夠解決的課題,而是需要品牌公司、主機廠從研發階段就將后市場經營納入管理體系。
王永飛:我們公司是從后市場業務起家的,最初從事備件銷售,隨后擴展到維修服務,進而開展租賃業務,最終進入前市場的整機銷售。
近年來,無論是哪個業務板塊,利潤率都在下降,傳統后市場的盈利空間也面臨挑戰。因此,我們目前正探索一條基于數據的全產業鏈打通路徑。其核心邏輯在于:將原本各自獨立的盈利點——如配件、租賃、整機、二手機和再制造——整合起來,形成協同效應。
這一模式的底層核心始終未變:客戶是中心。我們圍繞客戶構建服務體系和服務檔案,在公司內部稱之為“客戶數據平臺”,或基于大客戶營銷的ABM矩陣來開展業務。
具體來說,我們開發了一款小程序,為客戶提供設備資產管理服務,覆蓋其全部設備。對于我們所代理的徐工品牌,我們接入徐工漢云及集團的數據平臺;對于非徐工品牌,我們則通過安裝第三方數據采集盒等智能終端,為客戶提供全品牌的設備管理解決方案。
我們每日關注客戶設備的使用效率、出勤率、員工考勤及能耗與維修分析,幫助客戶建立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這樣做有兩個主要優勢:對內,企業管理成本因交易成本降低而下降,數據從客戶端直達總部管理端,決策可高效傳達;對外,客戶體驗顯著提升,例如維修報價、上門服務、統一接單等均可在一個平臺上完成。若客戶設備不足,還可通過我們的租賃平臺選租設備;對于使用3-5年的設備,我們可提供大修或再制造服務——徐工今年也推出了循環業務中心,提供分等級(如L1-L3)的再制造方案。
本質上,我們是圍繞單一客戶做深做透。按照安索夫矩陣的邏輯,我們優先服務老客戶、深耕現有產品。目前在設備大修、再制造、翻新及二手車處置等領域參與度仍較淺。在服務好老客戶的基礎上,我們再逐步開發新產品,例如數字化管理、能耗管理和節能管理等。
我們憑借多年積累的行業數據設定基準值(如設備出勤率90%),通過管理將其提升至95%,并基于這樣的結果與客戶分享增值收益,而非僅按服務輸出收費。例如,在能耗方面,我們通過全量設備監測與新能源充電管理,確保在谷時段充電,幫助客戶實現節能,并據此按效果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
這種增值服務的基礎,在于我們對設備與客戶應用場景的深入理解與整合。它為我們開辟了新的變現空間,使我們不再局限于單一備件銷售。
在大宗商品的液壓系統(如油缸、泵、閥)領域,我認為也應通過全生命周期數據監管來實現價值。卡特彼勒、小松等國際品牌可能多年前已開始此類實踐。我們目前也已開展相關工作,并展望未來的收費模式將不再是按次維修、配件或租賃收費,而是按客戶的設備單位使用小時收費。我們已嘗試為客戶提供此類方案:例如針對油缸,我們基于全量監測,按每小時8元或10元(根據不同工況)收費,若年使用3000小時,則全年收費24000元。通過大數據持續跟蹤零部件的壽命周期,實現預防性維護。
未來油缸等核心部件的主體通常不易損壞,主要更換需求在于密封件等易損件。我們不應等到油缸拉傷活塞桿再維修,而應在密封件達到合理壽命時及時更換,并通過再制造方式修復,這樣對企業、客戶乃至國家“碳達峰”目標都是成本最優的選擇——再制造成本通常只有新品的15%-20%。
因此,對于高價值產品,尤其應通過使用時長的跟蹤,在其達到合理壽命時進行及時更換,而不是被動等待客戶報修。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