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3日剛剛結束的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上,年僅12歲的鐵建重工已經是第三次入圍全球工程機械50強,綜合排名全球第32,中國第5,居中國工程機械專業化制造商首位。鐵建重工收獲了多項國際大獎,這些獎項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美國設備制造商協會、韓國建筑機械工業協會聯合頒發,是全球工程機械領域的權威大獎。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榮獲“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和鐵建重工榮登營業利潤率“全球第一”寶座。

劉飛香榮獲“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
劉飛香這項“全球大獎”與鐵建重工的“全球第一”意味著什么?兩項大獎之間有何內在邏輯?是什么造就了鐵建重工快速發展神話?
劉飛香打造的超級地下工程裝備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全球第一”背后是核心競爭力
在剛剛發布的2019全球工程機械50強排行榜中,鐵建重工營業利潤率排名全球第一。營業利潤率體現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的背后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立至今僅僅12年,是什么支撐了鐵建重工的這項“全球第一”?是什么造就了鐵建重工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為王
首次榮登“全球第一”寶座,當記者問及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有何感受時,他說:論規模,鐵建重工離世界第一還很遠,但在鐵建重工擅長的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實至名歸。如果在“大而不強”和“強而不大”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事實上,鐵建重工一直是這么做的。鐵建重工專注于研發填補國內和國際空白的產品,立志于打破國外對高端地下工程裝備的長期壟斷。因此,鐵建重工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哪怕是在創業初期面對技術空白、人才短缺、經驗不足等困境,鐵建重工始終沒有改變堅持自主創新的初衷。通過自主創新,從“跟著跑”、“并著跑”再到“領著跑”蛻變的征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核心,創新是靈魂,創新是王道,這是劉飛香的創新定位和邏輯。
品質為先
在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尤其是像掘進機這樣的大國重器,對產品品質有著苛刻的要求。直徑十幾米的盾構機,重達幾千噸,長達數百米,在地下工程作業時,只能前進不能后退,行業“盾構機一往無前”的精神,也來自于此。一旦因為質量出問題,進退不能,那么施工將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后果不堪設想??蛻魧Ξa品品質的信任,是進入這個行業的高門檻之一。可喜的是,在劉飛香的帶領下,鐵建重工研發的第一臺“開路先鋒19號”盾構機,在地鐵工程施工中,月掘進達600多米,一戰功成;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首臺TBM,在吉林省引松供水工程中比國外品牌足足快了一年,一戰成名;同樣是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國產首臺常壓換刀泥水平衡盾構機,在常德沅江過江隧道施工中,從始發到貫通,設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一炮走紅。
成功并非巧合,背后是劉飛香的品質邏輯:一切創新,必須保證品質,為客戶創造價值,創新才有意義,品質才有成色。
工法引領
各類地下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對地下工程裝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劉飛香利用自己20多年的工程施工經驗和中國鐵建工程施工優勢,組建了工法研究團隊,成立了工法研究所,提出用“個性化、定制化、非標化”的理念去研發裝備,讓裝備適應不同地質條件,無縫對接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將先進的裝備技術、過硬的產品品質、豐富的施工經驗、獨特的工法研究有機結合以來,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是劉飛香的“工法引領”理念,也是形成鐵建重工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質優價好
“有了技術、有了品質、有了工法、有了話語權,是不是鐵建重工就可以以更高的定價獲取更高的利潤?”面對記者的疑問,劉飛香用一組數據簡明扼要地回答:“2010年,鐵建重工研發出第一臺盾構機時,就迫使國外品牌降價30%;國家在秦嶺隧道引入第一臺硬巖隧道掘進機(TBM)時,單價接近4億元,而如今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TBM不但技術和質量領先,價格只有2億元左右;鐵建重工的三臂鑿巖臺車面市后,迫使國外同行單價下降500萬元以上。即使如此,鐵建重工仍然占領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我們通過自主創新,用領先的技術和可靠的質量,讓客戶付出更低的成本,獲得了更高的回報。因為產品質優價好,鐵建重工讓更多的地下工程施工能夠享受到全球領先的技術和裝備帶來的安全、高效、環保。”
好產品、產品好、價格好,這是構成鐵建重工競爭優勢的核心。
在劉飛香帶領下,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盾構機,不僅實現替代進口,還出口到全世界。圖為鐵建重工大直徑盾構機出口俄羅斯,助力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東段區間隧道工程建設。
“全球大獎”背后是強大創新力
此次組委會頒發給工程機械行業的個人獎項中,唯有劉飛香的“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是技術創新獎,這項全球大獎意味著什么?為何受到行業如此關注?
組委會對劉飛香的“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是這么評價的:劉飛香不僅在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機電液等技術取得突破,還在此基礎上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BIM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超級隧道智能裝備,并與先進隧道建造技術深度融合,實現隧道智能建造,讓中國隧道建造技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在中國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再到全球領先,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自主創新。鐵建重工創新的力量源自于1700多人的研發團隊,而劉飛香就是該團隊的核心。
戰略引領 培根鑄魂
“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表彰了劉飛香的科技創新成就。作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任和鐵建重工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是鐵建重工1700多人研發團隊的縮影,是團隊核心和靈魂人物。在研發上,劉飛香雷厲風行的作風在鐵建重工和行業都是出了名的,他親自組建培養、親臨研發一線、深入試驗現場。這個十足的技術控,有人稱之為“技術狂”,也有人戲稱他作為董事長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戰略和管理上,而不應該“不務正業”地沉迷于技術研發。劉飛香的邏輯很簡單:“戰略管理和技術研發并不矛盾,恰恰是密切相關,融為一體。因為鐵建重工的核心戰略就是創新戰略,技術為王。做好創新和研發就是做好戰略管理?!?/p>
如果鐵建重工是一座屹立于地下工程裝備行業的高樓大廈的話,那么創新就是這座大廈的根基,創新就是這座大廈的靈魂。劉飛香用他獨特的方式為這座大廈“培根鑄魂”,讓鐵建重工躋身于行業全球領先地位。
敢為人先 填補空白
2007年,在工程施工領域干了20多年的劉飛香,創立了中鐵軌道集團(鐵建重工前身),用短短幾年時間,填補了高速鐵路道岔空白,創造了時速486km/h的極限紀錄;劉飛香并沒有因為眼前的成功而停下來歇歇腳。他來到長沙,瞄準了被譽為“工程機械皇冠上的明珠”的盾構機產業。這是一個國內幾乎空白,完全被國外品牌壟斷的高端地下工程裝備行業。2010年鐵建重工首臺盾構機下線并成功應用在長沙地鐵,一炮打響,從此鐵建重工的盾構機發展勢不可擋,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成為行業的領軍者。但是,天生“不安分”的劉飛香還是不滿足于此。他有了新的想法和目標。他把目光落在了鉆爆法系列裝備產品上。他很清楚,目前中國隧道施工90%以上采用鉆爆法,以三臂鑿巖臺車為代表的鉆爆法系列裝備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劉飛香的帶領下,2016年,鐵建重工的全智能三臂鑿巖臺車下線,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和可靠的質量迅速占領了市場,其一年的市場銷量相當于國外品牌近十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劉飛香仍然不滿足于現狀,他帶領團隊又連續研發出了鉆爆法系列裝備。
劉飛香以敢為人先品格和永不服輸精神,帶領團隊創造了50多項填補國內和世界空白的技術及產品。
彎道超車 全球引領
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劉飛香永遠不會滿足于現狀。他又有了幾近瘋狂的想法和目標,他要打造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真正實現“無人、無燈、無氧”的隧道智能建造。這可是隧道施工領域的無人區,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在做前期調研時,曾有業內專家評價他的想法“過于超前”,言下之意就是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有著一股對技術近乎偏執勁頭的劉飛香,親自帶領團隊馬上行動起來。他制定了鉆爆法隧道智能裝備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實現單機智能化;第二步是機群集中操控;第三步是讓裝備自感知、自判斷、互聯互通、協同管理。
劉飛香一手打造的鐵建重工超級地下工程裝備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并排作業
根據中國隧道建造技術發展階段,劉飛香提出了適應中國隧道裝備行業的隧道裝備發展技術版本,即:1.0(人工化)、2.0(機械化)、2.5(半自動化)、3.0(自動化)、3.5(信息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4.0(智能化,智能裝備與人工決策相結合)、4.5(高度智能化,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云計算+機器決策為主、人工決策為輔)、5.0(智慧化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云計算+機器決策)。
調研、立項、攻關、試驗、調整、再攻關、再試驗,在這樣無數個輪回中,劉飛香帶領研發團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突破。從3.0版本(自動化)起步,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套鉆爆法隧道施工成套智能裝備,具備設計參數導入、智能定位、輪廓掃描、自動施工、遠程操控、自動生成錨桿日志等智能化功能。已在安九高鐵、鄭萬高鐵、國家重點項目等工程建設投入使用。2019年8月8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播出的“鄭萬高鐵背后的機械軍團”專題對智能裝備進行深入報道。目前,鉆爆法隧道施工成套智能裝備已經在高原高寒環境施工,為即將開工的高原高寒高風險世界超級工程的施工做好準備。
劉飛香帶領團隊通過長期技術攻關,基于中國隧道智能建造的新理論、新工法、新技術和新標準,創新了隧道施工裝備智能化技術體系,具有原創性的核心專有技術。毫無疑問,劉飛香帶領團隊實現了彎道超車,全球領先。這是劉飛香獲此全球大獎的原因所在。
鐵建重工超級地下工程裝備多功能作業車在作業現場
“全球大獎”與“全球第一”的內在邏輯
0到1的哲學
關于創新,劉飛香的心里有一套他自己的“0到1”哲學。他說:“每一個超級工程都是從0到1,每臺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的研發也都是從0到1。每一次挑戰,都是新的起點,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好地跳出既有思維的條框和束縛,大膽地創新?!辫F建重工在短短12年時間里,劉飛香用他的“0到1”哲學帶領技術團隊創造了50多項填補國內和國際空白的產品和技術。正是這些填補空白的核心技術,造就了如今的超級地下工程裝備,成就了鐵建重工如今的行業地位。
劉飛香還善于將自己清空,去擁抱新思維、新想法、新技術、新理念。超級地下工程裝備,隧道智能建造,無人無燈無氧等概念,都是在劉飛香“0到1”哲學中,從夢想逐漸變成現實。
內在邏輯
作為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核心。劉飛香和劉飛香式的1700多人的科研團隊體現了鐵建重工強大的研發實力,也是稀缺的、難以復制的、極具創新價值的企業資源。這些企業資源,在劉飛香的帶領下,用強大的執行力,轉化成行業難以模仿的創新能力。這些稀缺的企業資源和獨特的創新能力構成了鐵建重工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力成就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又促進創新力。這是劉飛香“全球大獎”背后的創新力和鐵建重工“全球第一”背后的核心競爭力之間的內在邏輯,也是鐵建重工快速發展的成功密碼。
殊榮背后 劉飛香這項“全球大獎”與鐵建重工“全球第一”的內在邏輯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在9月3日剛剛結束的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上,年僅12歲的鐵建重工已經是第三次入圍全球工程機械50強,綜合排名全球第32,中國第5,居中國工程機械專業化制造商首位。鐵建重工收獲了多項國際大獎,這些獎項由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美國設備制造商協會、韓國建筑機械工業協會聯合頒發,是全球工程機械領域的權威大獎。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榮獲“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和鐵建重工榮登營業利潤率“全球第一”寶座。
劉飛香榮獲“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
劉飛香這項“全球大獎”與鐵建重工的“全球第一”意味著什么?兩項大獎之間有何內在邏輯?是什么造就了鐵建重工快速發展神話?
劉飛香打造的超級地下工程裝備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全球第一”背后是核心競爭力
在剛剛發布的2019全球工程機械50強排行榜中,鐵建重工營業利潤率排名全球第一。營業利潤率體現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的背后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立至今僅僅12年,是什么支撐了鐵建重工的這項“全球第一”?是什么造就了鐵建重工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為王
首次榮登“全球第一”寶座,當記者問及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有何感受時,他說:論規模,鐵建重工離世界第一還很遠,但在鐵建重工擅長的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實至名歸。如果在“大而不強”和“強而不大”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事實上,鐵建重工一直是這么做的。鐵建重工專注于研發填補國內和國際空白的產品,立志于打破國外對高端地下工程裝備的長期壟斷。因此,鐵建重工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哪怕是在創業初期面對技術空白、人才短缺、經驗不足等困境,鐵建重工始終沒有改變堅持自主創新的初衷。通過自主創新,從“跟著跑”、“并著跑”再到“領著跑”蛻變的征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是核心,創新是靈魂,創新是王道,這是劉飛香的創新定位和邏輯。
品質為先
在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尤其是像掘進機這樣的大國重器,對產品品質有著苛刻的要求。直徑十幾米的盾構機,重達幾千噸,長達數百米,在地下工程作業時,只能前進不能后退,行業“盾構機一往無前”的精神,也來自于此。一旦因為質量出問題,進退不能,那么施工將陷入十分被動的局面,后果不堪設想??蛻魧Ξa品品質的信任,是進入這個行業的高門檻之一。可喜的是,在劉飛香的帶領下,鐵建重工研發的第一臺“開路先鋒19號”盾構機,在地鐵工程施工中,月掘進達600多米,一戰功成;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首臺TBM,在吉林省引松供水工程中比國外品牌足足快了一年,一戰成名;同樣是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國產首臺常壓換刀泥水平衡盾構機,在常德沅江過江隧道施工中,從始發到貫通,設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一炮走紅。
成功并非巧合,背后是劉飛香的品質邏輯:一切創新,必須保證品質,為客戶創造價值,創新才有意義,品質才有成色。
工法引領
各類地下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對地下工程裝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劉飛香利用自己20多年的工程施工經驗和中國鐵建工程施工優勢,組建了工法研究團隊,成立了工法研究所,提出用“個性化、定制化、非標化”的理念去研發裝備,讓裝備適應不同地質條件,無縫對接不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將先進的裝備技術、過硬的產品品質、豐富的施工經驗、獨特的工法研究有機結合以來,為客戶提供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是劉飛香的“工法引領”理念,也是形成鐵建重工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質優價好
“有了技術、有了品質、有了工法、有了話語權,是不是鐵建重工就可以以更高的定價獲取更高的利潤?”面對記者的疑問,劉飛香用一組數據簡明扼要地回答:“2010年,鐵建重工研發出第一臺盾構機時,就迫使國外品牌降價30%;國家在秦嶺隧道引入第一臺硬巖隧道掘進機(TBM)時,單價接近4億元,而如今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TBM不但技術和質量領先,價格只有2億元左右;鐵建重工的三臂鑿巖臺車面市后,迫使國外同行單價下降500萬元以上。即使如此,鐵建重工仍然占領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我們通過自主創新,用領先的技術和可靠的質量,讓客戶付出更低的成本,獲得了更高的回報。因為產品質優價好,鐵建重工讓更多的地下工程施工能夠享受到全球領先的技術和裝備帶來的安全、高效、環保。”
好產品、產品好、價格好,這是構成鐵建重工競爭優勢的核心。
在劉飛香帶領下,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盾構機,不僅實現替代進口,還出口到全世界。圖為鐵建重工大直徑盾構機出口俄羅斯,助力莫斯科地鐵第三換乘環線東段區間隧道工程建設。
“全球大獎”背后是強大創新力
此次組委會頒發給工程機械行業的個人獎項中,唯有劉飛香的“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是技術創新獎,這項全球大獎意味著什么?為何受到行業如此關注?
組委會對劉飛香的“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是這么評價的:劉飛香不僅在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機電液等技術取得突破,還在此基礎上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BIM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超級隧道智能裝備,并與先進隧道建造技術深度融合,實現隧道智能建造,讓中國隧道建造技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在中國高端地下工程裝備領域,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再到全球領先,沒有捷徑可走,唯有自主創新。鐵建重工創新的力量源自于1700多人的研發團隊,而劉飛香就是該團隊的核心。
戰略引領 培根鑄魂
“全球工程機械新興交叉技術創新貢獻獎”表彰了劉飛香的科技創新成就。作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任和鐵建重工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是鐵建重工1700多人研發團隊的縮影,是團隊核心和靈魂人物。在研發上,劉飛香雷厲風行的作風在鐵建重工和行業都是出了名的,他親自組建培養、親臨研發一線、深入試驗現場。這個十足的技術控,有人稱之為“技術狂”,也有人戲稱他作為董事長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戰略和管理上,而不應該“不務正業”地沉迷于技術研發。劉飛香的邏輯很簡單:“戰略管理和技術研發并不矛盾,恰恰是密切相關,融為一體。因為鐵建重工的核心戰略就是創新戰略,技術為王。做好創新和研發就是做好戰略管理?!?/p>
如果鐵建重工是一座屹立于地下工程裝備行業的高樓大廈的話,那么創新就是這座大廈的根基,創新就是這座大廈的靈魂。劉飛香用他獨特的方式為這座大廈“培根鑄魂”,讓鐵建重工躋身于行業全球領先地位。
敢為人先 填補空白
2007年,在工程施工領域干了20多年的劉飛香,創立了中鐵軌道集團(鐵建重工前身),用短短幾年時間,填補了高速鐵路道岔空白,創造了時速486km/h的極限紀錄;劉飛香并沒有因為眼前的成功而停下來歇歇腳。他來到長沙,瞄準了被譽為“工程機械皇冠上的明珠”的盾構機產業。這是一個國內幾乎空白,完全被國外品牌壟斷的高端地下工程裝備行業。2010年鐵建重工首臺盾構機下線并成功應用在長沙地鐵,一炮打響,從此鐵建重工的盾構機發展勢不可擋,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成為行業的領軍者。但是,天生“不安分”的劉飛香還是不滿足于此。他有了新的想法和目標。他把目光落在了鉆爆法系列裝備產品上。他很清楚,目前中國隧道施工90%以上采用鉆爆法,以三臂鑿巖臺車為代表的鉆爆法系列裝備的前景十分廣闊。在劉飛香的帶領下,2016年,鐵建重工的全智能三臂鑿巖臺車下線,憑借其先進的技術和可靠的質量迅速占領了市場,其一年的市場銷量相當于國外品牌近十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劉飛香仍然不滿足于現狀,他帶領團隊又連續研發出了鉆爆法系列裝備。
劉飛香以敢為人先品格和永不服輸精神,帶領團隊創造了50多項填補國內和世界空白的技術及產品。
彎道超車 全球引領
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劉飛香永遠不會滿足于現狀。他又有了幾近瘋狂的想法和目標,他要打造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真正實現“無人、無燈、無氧”的隧道智能建造。這可是隧道施工領域的無人區,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在做前期調研時,曾有業內專家評價他的想法“過于超前”,言下之意就是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有著一股對技術近乎偏執勁頭的劉飛香,親自帶領團隊馬上行動起來。他制定了鉆爆法隧道智能裝備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實現單機智能化;第二步是機群集中操控;第三步是讓裝備自感知、自判斷、互聯互通、協同管理。
劉飛香一手打造的鐵建重工超級地下工程裝備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并排作業
根據中國隧道建造技術發展階段,劉飛香提出了適應中國隧道裝備行業的隧道裝備發展技術版本,即:1.0(人工化)、2.0(機械化)、2.5(半自動化)、3.0(自動化)、3.5(信息化,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4.0(智能化,智能裝備與人工決策相結合)、4.5(高度智能化,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大數據+云計算+機器決策為主、人工決策為輔)、5.0(智慧化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云計算+機器決策)。
調研、立項、攻關、試驗、調整、再攻關、再試驗,在這樣無數個輪回中,劉飛香帶領研發團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技術突破。從3.0版本(自動化)起步,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套鉆爆法隧道施工成套智能裝備,具備設計參數導入、智能定位、輪廓掃描、自動施工、遠程操控、自動生成錨桿日志等智能化功能。已在安九高鐵、鄭萬高鐵、國家重點項目等工程建設投入使用。2019年8月8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播出的“鄭萬高鐵背后的機械軍團”專題對智能裝備進行深入報道。目前,鉆爆法隧道施工成套智能裝備已經在高原高寒環境施工,為即將開工的高原高寒高風險世界超級工程的施工做好準備。
劉飛香帶領團隊通過長期技術攻關,基于中國隧道智能建造的新理論、新工法、新技術和新標準,創新了隧道施工裝備智能化技術體系,具有原創性的核心專有技術。毫無疑問,劉飛香帶領團隊實現了彎道超車,全球領先。這是劉飛香獲此全球大獎的原因所在。
鐵建重工超級地下工程裝備多功能作業車在作業現場
“全球大獎”與“全球第一”的內在邏輯
0到1的哲學
關于創新,劉飛香的心里有一套他自己的“0到1”哲學。他說:“每一個超級工程都是從0到1,每臺超級地下工程裝備的研發也都是從0到1。每一次挑戰,都是新的起點,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也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好地跳出既有思維的條框和束縛,大膽地創新?!辫F建重工在短短12年時間里,劉飛香用他的“0到1”哲學帶領技術團隊創造了50多項填補國內和國際空白的產品和技術。正是這些填補空白的核心技術,造就了如今的超級地下工程裝備,成就了鐵建重工如今的行業地位。
劉飛香還善于將自己清空,去擁抱新思維、新想法、新技術、新理念。超級地下工程裝備,隧道智能建造,無人無燈無氧等概念,都是在劉飛香“0到1”哲學中,從夢想逐漸變成現實。
內在邏輯
作為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核心。劉飛香和劉飛香式的1700多人的科研團隊體現了鐵建重工強大的研發實力,也是稀缺的、難以復制的、極具創新價值的企業資源。這些企業資源,在劉飛香的帶領下,用強大的執行力,轉化成行業難以模仿的創新能力。這些稀缺的企業資源和獨特的創新能力構成了鐵建重工的核心競爭力。
創新力成就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又促進創新力。這是劉飛香“全球大獎”背后的創新力和鐵建重工“全球第一”背后的核心競爭力之間的內在邏輯,也是鐵建重工快速發展的成功密碼。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