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毛片全部免费播放_天天曰天天爽_97高清_五月婷婷导航_中文在线视频_久久在线视频

關注
微信
工程機械與維修 今日工程機械
首頁 - 看公司 - 正文

中交西筑:60年崢嶸歲月,技術淬煉一甲子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對于西筑而言,60年不只是企業的60年,更是中國筑養路機械的60年。站在時間這頭,我們無法將全貌清晰描繪,卻也試圖通過西筑這個入口,探究中國筑養路機械的來路和歸途。

道路之始,發展始于引進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也沒有與之相關的筑養路機械產業,直到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國內迎來了第一個大規模基建潮,公路、鐵路也進入了發展時期。在國家民族工業發展需求的牽引下,包含當時的陜西省筑路機械制造廠(中交西筑前身)在內的幾家生產基地建成,這是國內第一批孕育的早期筑養路機械生產基地。

1959年,成立不久的陜西省筑路機械制造廠仿造日本VRA-1.6輕型震動壓路機,研制出我國首臺筑路機械-1.7輕型震動壓路機,1961年下半年改進后,正式命名為Y8—62座式震動壓路機,1962年開始小批量生產。1.7輕型震動壓路機結束了中國人不能自己生產筑路機械的時代。此后,該廠陸續產出國內第一臺瀝青灑布機、第一臺YN—30A型內燃鑿巖機、第一臺LT6型瀝青混凝土攤鋪機等。

這個階段的筑養路機械雖得到一定程度發展,卻受文化大革命影響而基本停滯。直到改革開放這種狀況才發生變化,此時為滿足激增的公路建設需求,國際知名制造商紛至沓來,帶來的是高性能設備和先進技術,中國自此正式走上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交通部列入了第一項路面機械“瀝青混合料攪拌與攤鋪設備”引進制造技術的國家項目,交通部西安筑路機械廠(1961年9月1日,陜西省筑路機械制造廠正式更名為“交通部西安筑路機械廠”)分別于1985年和1987年率先從英國Parker和德國DYNAPAC公司引進攪拌與攤鋪設備制造技術,經過廣大技術人員和工人攻堅克難,于1987年和1990年依次研制出首套LB-1000型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和首臺LTY8輪胎式全液壓瀝青混合料攤鋪機。業內人士對這兩次技術引進評價道:“交通部西安筑路機械廠兩次對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產品的引進和國產化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領域空白,縮短了我國與發達國家路面機械的差距,更為國內其他筑機企業提供了良好借鑒。”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公路建設加速發展,筑養路機械也駛入發展的快車道。1992年,交通部西安筑路機械廠再次引進英國Parker公司的移動式攪拌設備制造技術,推出3000型移動式瀝青攪拌站,并成功用于京津唐高速公路建設之中,交通部西安筑路機械廠也由此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能生產60~240t/h間歇式攪拌設備系列產品的廠家,填補國內高等級公路攪拌設備的空白,引領國內廠家向大型化、高效率、全自動控制方向發展。

2000年,路橋建設西安筑路機械有限公司(此時隸屬:路橋建設國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迎來了又一次技術創新節點事件——引進德國BEN-NINGHOVEN(邊寧荷夫)環保節能型瀝青攪拌設備技術,該技術經系列化國產改進后生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瀝青攪拌設備,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使得大型攪拌設備的安裝、運輸、操控等變得非常便捷。現任中交西安筑路機械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楊向陽認為兩次重大技術引進在西筑技術發展中具有典型意義:“就科技創新角度而言,西筑當年引進派克以及德國邊寧荷夫技術對于企業發展乃至筑養路機械行業技術發展都至關重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發展路徑意味著國內制造企業不可能依賴仿制,知識產權問題永遠是一個坎。第一次引進派克技術,是我國在80年代研發筑養路機械的過渡,使國內企業對國外技術水平有了初步認識。第二次引進德國邊寧荷夫技術也對西筑的發展影響深遠,可以說西筑現在的基因里依然有德國制造企業的氣質,當然,最后還得依賴自主創新,才能得以更快更好的發展。”

這個時期內,以路橋建設西安筑路機械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實施“引進來”戰略,大大縮短了我國筑養路機械制造企業“走出去”的進程,結合國外技術交流,為行業儲蓄了大量具有現代化理念和屬地化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及管理人才。

21世紀初,筑養路機械市場競爭加劇,唯有掌握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建設成創新型企業才能在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如果說曾經的競爭主要在價格,那現在競爭的焦點主要在性能,西筑深諳此道。楊向陽在談到產品特點時只用兩個詞——耐用、保值好:“我在思考西筑的產品的亮點究竟在哪?第一,耐用;例如西筑早年出口非洲的一套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用了20年了,現在還在施工。第二,保值好;我們廣東客戶購買的一套J5000型攪拌設備,拌和了近400萬噸料以后,設備還有300萬的價值。”

順應浪潮,對標國際一流

楊向陽說:“以前中國制造不敢對標國際,因為差距太大,而如今國內筑養路機械已由技術引進向自主創新轉變,整體也朝著‘對標國際一流’發展,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我們更有底氣了。”

那么,國際一流的技術浪潮流向何處?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需求日新月異,生態環境逐漸加壓,互聯網對行業生態重新塑造,信息化,數字化及綠色制造在工程機械行業不斷備受矚目,而西筑早已提前布局。

2014年,中交西筑推出第一臺環保智能型瀝青攪拌設備,經過研發創新,目前核心技術和施工工藝取得較好成果。楊向陽介紹道:“綠色制造技術使環保智能型瀝青攪拌設備性能不斷提升,同時降低能源使用和有害氣體的排放。在智能制造方面,西筑已經完成了SG 系列攪拌設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智能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外,中交西筑研發出第一代智能終端產品及服務平臺,升級版‘基于BIM的瀝青路面工程及裝備全周期智能管控平臺建設’已初具規模,獲批成為中國交建科技研發重點項目及西安市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項目,同時獲得‘2018年度中國數字化轉型與創新評選年度數字化運營典范’榮譽稱號。”

此外,筆者了解到:中交西筑目前已在筑養路機械上加裝了最新數據采集裝置,能夠實現對設備性能及運行進行智能化監測、故障提前預警、設備工作參數動態調整及智能化維保信息推送等功能,提高設備穩定性及使用壽命,通過先進的視頻圖像采集技術,收集原材料及成品料圖像信息,進行相關質量指標分析和過程控制,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出料精度。

未來已來,技術淬煉正當時

建立智能化工廠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也是中交西筑技術淬煉的必由之路。為將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中交西筑已采用ERP系統進行管理,實現企業經營、管理的數字化和服務的智能化;同時,對生產計劃、裝備制造、倉儲物流、資產管理進行全生命周期管控;運用PDM系統,提高生產效率,加強對文檔,圖紙,數據的高效利用,使工作流程規范化。西筑還將增加自動化數控設備,部署MES制造執行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管控、生產數據采集和生產進度展示,從而提升生產加工制作的自動化水平;打造設備焊接自動化平臺,購買和部署焊接機器人;打造裝配的智能化平臺及自動測試平臺。

2015年6月1日,“易法”遠程智能服務管理平臺正式上線,西筑從“制造商”向“制造服務商”轉型升級道路邁入新臺階。未來,西筑將利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滿足更高的路面施工項目對工程機械互聯和遠程交互應用的需求,以工業物聯網為橋梁,易法智能終端為觸角,將工地上各種原材料管理、人員管理、特種車輛、實驗室數據等鏈接起來,最終實現數據快速共享,拌和設備無人值守,施工車輛無人操控的目標;利用工業AR進行施工、生產流程監控,生產任務在線分解,施工過程、設備故障遠程專家維護;實現項目管理人員在身邊,施工技術人員在身邊,工程機械專家在身邊的用戶體驗。

60載的崢嶸歲月是技術淬煉的結果,薪火相傳,中交西筑將如何在新時代持續淬煉技術,做精做強,董事長、總經理楊向陽給出了答案:“過去,我們依靠科技創新實現了多年的持續發展;今后,西筑要繼續堅持以創新求發展,大力推進產品的智能化、信息化、節能環保化,爭取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更大突破,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術,確保西筑核心產品在筑養路機械行業的龍頭地位;大力推進管理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全面實現科學管理,全力推動西筑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對標國際一流,加快各類產品由“產品”向“精品”的轉變速度,朝著“綠色道路建設與養護裝備先進的制造服務商”目標奮力前行。”

60載的發展歷程使我們不得不堅信:西筑將繼續利用它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創新,織就一幅精彩絕倫的綠色智能路網,譜寫行業發展新藍圖!

展開閱讀全文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

發布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