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詹純新圍繞人工智能與工業深度融合、支持企業基礎研究平臺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他建議,國家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工業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產線和產品中的應用。
制造業人工智能投入較少,要讓人工智能賦能工業的未來。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裝備制造企業十分重視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詹純新
今年兩會,詹純新帶來的建議主要圍繞加強支持人工智能在工業產線、產品上的應用。在他看來,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但人工智能在與工業領域融合發展方面相對滯后,尤其在工業產線、產品上的應用十分有限,不利于推動工業智能創新發展。
詹純新認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應用到很多行業場景領域,形成了“AI+產業”的發展模式,但由于工業制造專業性強、差異大、門檻高的特性,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研發應用起步較晚。
有報道稱,我國人工智能整體市場分布中,制造業相關的人工智能投入較少。艾瑞咨詢的數據統計,2018年AI技術在制造業數字化經濟中的滲透率為0.4%左右。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工業數字化經濟的比重僅為18.3%,工業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的傳感器、芯片、物聯互聯、數據、算法、算力、應用、人才都存在較大不足。
詹純新表示,首先,工業產線定制化特性決定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難以迅速復制和推廣。其次,工業設備類型多,數據采集困難,通用性不高,加上企業對數據的安全性要求,容易形成壁壘,制約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拓展。再次,工業場景多而復雜,整體解決方案難度高。
譬如在裝備制造領域,在產線和產品的故障原因分析、復雜設備的故障診斷、壽命預測、工藝優化、質量缺陷檢測、產線排程等方面,有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的嘗試,但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應用和系統化解決方案。
詹純新認為,人工智能的戰略性地位和頭雁效應,更應體現在與工業制造的深度融合上。由此推動產線、車間、企業的根本性變革,重塑生產運營、產品服務、組織流程等業務場景,打造創新業態。
為此,他建議,“希望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工業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產線和產品中的應用,讓人工智能賦能工業的未來。”
破解基礎研究“卡脖子”難題,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技術創新急需基礎研究成果的支撐。基礎研究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當前,一些龍頭企業已經處于全球行業的第一陣營,技術創新進入‘無人區’。要進一步創新突破,就必須加大投入做好基礎研究,用原創性、根本性的基礎研究成果支撐應用技術創新。”詹純新說。
他認為,從全球價值鏈來看,中國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基礎配套能力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對海外供應鏈的影響,中國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受制于人的問題更加突出,反映出基礎研究領域的不足,尤其是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現狀。
在詹純新看來,我國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應該加大對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面對種種難題,我國近年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在不斷加大。
5月10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我國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基礎研究水平,通過中央財政投入、地方財政投入、企業投入和社會力量投入來共同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重。2019年,整個國家的基礎研究經費是1209億元,比2018年增長了10.9%。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指出,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過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超過四成企業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創新還存在研發投入不夠、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激勵企業創新的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尤為凸顯的是,我國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占比過低。2018年,全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中,高等院校占比54.1%,政府研究機構占比38.8%,企業僅占3.1%。這一格局與歐美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
2019年5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確四條措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提高創新能力。包括: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要緊扣促進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制造業加快向智能、綠色、服務型制造轉型升級;要完善創新體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詹純新建言,國家加大對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10期)
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 讓人工智能賦能工業未來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詹純新圍繞人工智能與工業深度融合、支持企業基礎研究平臺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他建議,國家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工業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產線和產品中的應用。
制造業人工智能投入較少,要讓人工智能賦能工業的未來。
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裝備制造企業十分重視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聯重科黨委書記、董事長詹純新
今年兩會,詹純新帶來的建議主要圍繞加強支持人工智能在工業產線、產品上的應用。在他看來,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但人工智能在與工業領域融合發展方面相對滯后,尤其在工業產線、產品上的應用十分有限,不利于推動工業智能創新發展。
詹純新認為,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應用到很多行業場景領域,形成了“AI+產業”的發展模式,但由于工業制造專業性強、差異大、門檻高的特性,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研發應用起步較晚。
有報道稱,我國人工智能整體市場分布中,制造業相關的人工智能投入較少。艾瑞咨詢的數據統計,2018年AI技術在制造業數字化經濟中的滲透率為0.4%左右。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工業數字化經濟的比重僅為18.3%,工業人工智能應用所需的傳感器、芯片、物聯互聯、數據、算法、算力、應用、人才都存在較大不足。
詹純新表示,首先,工業產線定制化特性決定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難以迅速復制和推廣。其次,工業設備類型多,數據采集困難,通用性不高,加上企業對數據的安全性要求,容易形成壁壘,制約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拓展。再次,工業場景多而復雜,整體解決方案難度高。
譬如在裝備制造領域,在產線和產品的故障原因分析、復雜設備的故障診斷、壽命預測、工藝優化、質量缺陷檢測、產線排程等方面,有人工智能研發應用的嘗試,但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應用和系統化解決方案。
詹純新認為,人工智能的戰略性地位和頭雁效應,更應體現在與工業制造的深度融合上。由此推動產線、車間、企業的根本性變革,重塑生產運營、產品服務、組織流程等業務場景,打造創新業態。
為此,他建議,“希望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與工業的深度融合,加大力度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產線和產品中的應用,讓人工智能賦能工業的未來。”
破解基礎研究“卡脖子”難題,全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技術創新急需基礎研究成果的支撐。基礎研究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當前,一些龍頭企業已經處于全球行業的第一陣營,技術創新進入‘無人區’。要進一步創新突破,就必須加大投入做好基礎研究,用原創性、根本性的基礎研究成果支撐應用技術創新。”詹純新說。
他認為,從全球價值鏈來看,中國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基礎配套能力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對海外供應鏈的影響,中國企業在關鍵核心技術產品受制于人的問題更加突出,反映出基礎研究領域的不足,尤其是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現狀。
在詹純新看來,我國基礎研究比較薄弱,應該加大對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
面對種種難題,我國近年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在不斷加大。
5月10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表示,我國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基礎研究水平,通過中央財政投入、地方財政投入、企業投入和社會力量投入來共同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重。2019年,整個國家的基礎研究經費是1209億元,比2018年增長了10.9%。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志軍指出,我國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超過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超過四成企業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創新還存在研發投入不夠、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激勵企業創新的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尤為凸顯的是,我國企業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占比過低。2018年,全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中,高等院校占比54.1%,政府研究機構占比38.8%,企業僅占3.1%。這一格局與歐美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
2019年5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確四條措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提高創新能力。包括: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要緊扣促進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制造業加快向智能、綠色、服務型制造轉型升級;要完善創新體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詹純新建言,國家加大對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增強企業創新能力,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0年第10期)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