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零件庫存管理中的一些錯誤認知,本文繼續談談另外幾個認知誤區,很多企業的庫存積壓和呆滯問題,其實都源于錯誤的管理理念,這些認知誤區嚴重影響了企業零件庫存的健康。
誤區四:沒人能預測未來的零件需求
不少人認為:人又不是神,怎么能預知未來?產品的故障有很大的隨機性,沒人能夠預測哪個產品何時會發生何種故障。為此,他們總是“活在當下”,從來不思考未來,還自認為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務實”。其實,這是一種懶人不愿思考的借口,是一種悲觀主義的思想,我們永遠不要低估零件業務的可重復性,在看似隨機的數據背后,零件需求也在按照一定的規律不斷地重復,需求預測就是大數據挖掘,這正是我們做好庫存計劃的基礎。

舉例來說,汽車和工程機械設備都需要定期保養,每次保養所需要更換的油品和濾芯是確定的,使用到一定的時間間隔就需要更換,這就是需求的確定性,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嚴格地說,所有的需求預測都是錯的,但有預測要比沒有預測強,沒有預測就意味著有很多預測,每一個預測都是機會與風險的平衡。
當某種零件的需求頻率較高時,它就滿足正態分布的特點,大多數數值集中于均值附近,使分布有一個良好的單峰,需求離均值越遠,出現的概率就越小。這樣,我們可以按照三箱庫存管理模型來做庫存計劃(《從進銷存系統到三箱庫存管理模型》),通過計算訂貨周期和交貨期的需求量,對每一個零件的庫存數量進行評估,并利用正態分布曲線來設置一定的安全庫存,在此中間分析庫存零件的機會和風險,找到最佳平衡點。
那些需求頻率高、數量大的零件,需求的不確定性也相對較小,零件的庫存周轉率更高,存儲這類零件創造的價值也更高;相反,需求不確定性越大,預測的精度更低,需要額外增加的安全庫存越大,庫存周轉率也會下降,所以要少存,或不存。總之,企業必須與時俱進,死抱著過去成功的經驗,并不能確保未來的成功,預測零件需求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大數據的魅力正在于此。
企業應該多存單價低、銷量大的快速周轉零件,這類零件預測準確性高,一旦缺貨會導致用戶極大的抱怨;同樣,企業要少存或不存單價高、銷量低的慢速周轉零件,這類零件需求低,預測準確性差,很容易形成呆滯庫存,出現缺貨時也容易得到客戶的理解,畢竟配件業務必須幫助企業獲得利潤,否則企業就無法持續地投入來改善客戶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誤區五:零件多放幾年遲早會賣出去
在很多企業的倉庫里,不少零件存放了多年,從來不做壞賬計提和打折促銷,企業以為零件放在倉庫里,只要不丟失、不生銹就沒有風險,就不會有損失。這種認知非常錯誤。
首先,機械行業庫存持有成本每年為庫存金額的25%,這包含購買庫存的資金成本(利息)、服務成本、空間成本、風險成本(減值或報廢)、管理系統及其它成本,沒有售出的零件相當于每年貶值25%。這是零件庫存的隱形成本,只是被很多企業忽視了。
其次,零件庫存時間超過6個月之后,庫存的呆滯風險就開始快速上升,統計結果顯示,12個月沒有過出庫記錄的零件,24個月后實現銷售的概率只有大約5%!存儲時間越長,呆滯風險越大。那些庫存超過2年的慢周轉零件,存在著極大的呆滯風險。
因此,企業每年都應該采取打折促銷和退庫活動,作為必要的止損措施,不然零件很可能永遠“睡”在倉庫里,表面看沒有損失,實際上占用著企業的資金、貨架和人力(盤點和搬運)。產品升級換代和柴油機排放提升,讓零件庫存的風險進一步增加,“多放幾年,零件遲早能賣出去”,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
誤區六:優秀企業要滿足客戶一切需求
不少老板總喜歡標榜自己的服務理念,要100%地滿足客戶需求。為此,他們希望把服務做到極致,喊出“即使零件呆滯也要滿足客戶需求”。整機銷售已經很難讓企業盈利,不少企業又喊出“免費服務”的口號,如果配件也不賺錢,企業靠什么生存?又如何把服務做到極致?
實際上,聰明的庫存管理追求的不是極致,而是平衡,零件現貨率與庫存周轉率之間的平衡,客戶滿意度與投資回報率之間的平衡,快速周轉零件和慢速周轉零件之間的平衡,很多呆滯庫存都是因為追求“極致”而產生的,所有的短缺,最終以過剩收尾;而所有過剩,都是從短缺開始,結果卻是事與愿違,庫存越來越大,零件缺貨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企業損失很大,客戶抱怨更大,完全是雙輸的局面
免費絕不是優秀企業的標簽,可持續發展才是。一旦企業倒閉,受傷害最深的除了企業的員工,還有那些購買了企業產品的用戶。優秀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讓自己與用戶一起不斷成長,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如果企業不能盈利,這一切都只能是幻想。
【葉老師講庫存管理之十九】零件庫存管理的認知誤區(2)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上篇文章中,我們談到了零件庫存管理中的一些錯誤認知,本文繼續談談另外幾個認知誤區,很多企業的庫存積壓和呆滯問題,其實都源于錯誤的管理理念,這些認知誤區嚴重影響了企業零件庫存的健康。
誤區四:沒人能預測未來的零件需求
不少人認為:人又不是神,怎么能預知未來?產品的故障有很大的隨機性,沒人能夠預測哪個產品何時會發生何種故障。為此,他們總是“活在當下”,從來不思考未來,還自認為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務實”。其實,這是一種懶人不愿思考的借口,是一種悲觀主義的思想,我們永遠不要低估零件業務的可重復性,在看似隨機的數據背后,零件需求也在按照一定的規律不斷地重復,需求預測就是大數據挖掘,這正是我們做好庫存計劃的基礎。
舉例來說,汽車和工程機械設備都需要定期保養,每次保養所需要更換的油品和濾芯是確定的,使用到一定的時間間隔就需要更換,這就是需求的確定性,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嚴格地說,所有的需求預測都是錯的,但有預測要比沒有預測強,沒有預測就意味著有很多預測,每一個預測都是機會與風險的平衡。
當某種零件的需求頻率較高時,它就滿足正態分布的特點,大多數數值集中于均值附近,使分布有一個良好的單峰,需求離均值越遠,出現的概率就越小。這樣,我們可以按照三箱庫存管理模型來做庫存計劃(《從進銷存系統到三箱庫存管理模型》),通過計算訂貨周期和交貨期的需求量,對每一個零件的庫存數量進行評估,并利用正態分布曲線來設置一定的安全庫存,在此中間分析庫存零件的機會和風險,找到最佳平衡點。
那些需求頻率高、數量大的零件,需求的不確定性也相對較小,零件的庫存周轉率更高,存儲這類零件創造的價值也更高;相反,需求不確定性越大,預測的精度更低,需要額外增加的安全庫存越大,庫存周轉率也會下降,所以要少存,或不存。總之,企業必須與時俱進,死抱著過去成功的經驗,并不能確保未來的成功,預測零件需求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大數據的魅力正在于此。
企業應該多存單價低、銷量大的快速周轉零件,這類零件預測準確性高,一旦缺貨會導致用戶極大的抱怨;同樣,企業要少存或不存單價高、銷量低的慢速周轉零件,這類零件需求低,預測準確性差,很容易形成呆滯庫存,出現缺貨時也容易得到客戶的理解,畢竟配件業務必須幫助企業獲得利潤,否則企業就無法持續地投入來改善客戶服務,滿足客戶需求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誤區五:零件多放幾年遲早會賣出去
在很多企業的倉庫里,不少零件存放了多年,從來不做壞賬計提和打折促銷,企業以為零件放在倉庫里,只要不丟失、不生銹就沒有風險,就不會有損失。這種認知非常錯誤。
首先,機械行業庫存持有成本每年為庫存金額的25%,這包含購買庫存的資金成本(利息)、服務成本、空間成本、風險成本(減值或報廢)、管理系統及其它成本,沒有售出的零件相當于每年貶值25%。這是零件庫存的隱形成本,只是被很多企業忽視了。
其次,零件庫存時間超過6個月之后,庫存的呆滯風險就開始快速上升,統計結果顯示,12個月沒有過出庫記錄的零件,24個月后實現銷售的概率只有大約5%!存儲時間越長,呆滯風險越大。那些庫存超過2年的慢周轉零件,存在著極大的呆滯風險。
因此,企業每年都應該采取打折促銷和退庫活動,作為必要的止損措施,不然零件很可能永遠“睡”在倉庫里,表面看沒有損失,實際上占用著企業的資金、貨架和人力(盤點和搬運)。產品升級換代和柴油機排放提升,讓零件庫存的風險進一步增加,“多放幾年,零件遲早能賣出去”,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
誤區六:優秀企業要滿足客戶一切需求
不少老板總喜歡標榜自己的服務理念,要100%地滿足客戶需求。為此,他們希望把服務做到極致,喊出“即使零件呆滯也要滿足客戶需求”。整機銷售已經很難讓企業盈利,不少企業又喊出“免費服務”的口號,如果配件也不賺錢,企業靠什么生存?又如何把服務做到極致?
實際上,聰明的庫存管理追求的不是極致,而是平衡,零件現貨率與庫存周轉率之間的平衡,客戶滿意度與投資回報率之間的平衡,快速周轉零件和慢速周轉零件之間的平衡,很多呆滯庫存都是因為追求“極致”而產生的,所有的短缺,最終以過剩收尾;而所有過剩,都是從短缺開始,結果卻是事與愿違,庫存越來越大,零件缺貨情況反而越來越嚴重,企業損失很大,客戶抱怨更大,完全是雙輸的局面
免費絕不是優秀企業的標簽,可持續發展才是。一旦企業倒閉,受傷害最深的除了企業的員工,還有那些購買了企業產品的用戶。優秀企業的經營目標是讓自己與用戶一起不斷成長,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如果企業不能盈利,這一切都只能是幻想。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