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工程機械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設備保有量超過850萬臺,即使在新冠疫情如此嚴重的2020年,中國市場仍銷售了292,864臺挖掘機和106,572臺裝載機,挖掘機和裝載機的市場保有量分別超過200萬臺和150萬臺。

設備保有量與服務資源的矛盾
當我在20年前進入工程機械行業時,外資品牌就提出了“家庭醫生式”服務(或稱“保姆式”服務)的理念,規定代理商每位服務技師最多負責15臺設備。如果一位技師負責的設備數量太多,很可能會導致服務響應不及時,造成客戶滿意度下降,客戶抱怨增加。
這些年來,隨著設備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很多主機廠已經把代理商服務資源配置的要求放寬到35臺/人。盡管如此,代理商仍然面臨服務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服務技師流失嚴重,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從事維修服務工作,根據薛小平老師的估計,行業代理商總共只有約3.5萬名服務技師,遠遠無法滿足巨大設備保有量的服務需求,這也導致高達80%的客戶流失。
據筆者估計,850萬臺設備需要20-50萬名服務技師,這對“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現在愿意從事維修服務的人越來越少,企業既招不到、也養不起這么多服務技師。2020年全國有874萬高校畢業生,可有幾個人愿意做服務技師?多年來行業里“終身免費服務”的口號,出賣了很多服務技師的利益,造成服務技師工資待遇低,不受尊重,沒有地位,很多年輕人寧愿送快遞也不愿做維修。
2020年某品牌的代理商銷售了超過1萬臺挖掘機,公司上下人人喜笑顏開,可有沒有人想過,2021年這家代理商就需要增加300名服務技師,還要增加幾千萬服務預算,才可能匹配這1萬臺設備增量的售后服務。到哪里招聘到這么多服務技師?如何對這些新招來的服務技師進行培訓?怎么留住這些服務人員?設備銷售之后,如果沒有及時配套服務資源,就難以保證服務的及時性和客戶的滿意度,這恰恰是很多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多數代理商既沒有能力招到、培養和留住所需的服務人員,也沒有意愿招聘這么多服務技師,在很多老板眼里,服務部門完全是一個成本中心,人數越多,成本越大,他們當然不希望增加服務人員的數量,這也導致設備保有量與服務資源配置的矛盾更加嚴重。
設備利潤與服務成本的矛盾
最初國產品牌在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方面與國際品牌存在不小差距,為了消除客戶對于售后服務的顧慮,吸引他們多買設備,很多企業都喊出“終身免費服務”的口號。這樣一來,服務后市場的利潤也幾乎被企業拱手送出,代理商只能用設備銷售的利潤來補貼服務。
前些年設備銷售的毛利還十分可觀,讓很多企業形成了重銷售、輕服務的傳統。可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設備銷售的毛利一路下滑,現在代理商設備銷售的毛利已經“薄如紙”,很多代理商掙扎在盈利和虧損的臨界點,要求他們增加服務資源的投入幾乎沒有可能。
中國市場人口紅利已經終結,這些年來人力資源成本增長速度很快,無論是機手還是服務技師的工資都在幾年內幾乎翻了一倍,燃油和原材料的價格也在不斷增長,而設備價格和租賃費用卻在不斷下滑,形成了一個“剪刀差”,這導致“家庭醫生式”服務根本不可持續,因為服務成本的上漲和設備利潤的下降,最終會讓企業進入虧損區。
放棄服務后市場利潤必然會導致今天的這種尷尬局面:不增加服務資源會造成及時性下降,客戶抱怨和流失;增加服務資源又會導致成本上升,入不敷出,未來技師的短缺情況將會越來越嚴峻,服務后市場的出路在哪里?
智能裝備是提升效率的一把鑰匙
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客戶服務帶來巨大的挑戰,很多服務人員無法出差去從事維修工作,這對海外服務的影響更大。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在疫情之下,企業不得不通過技術手段推行遠程服務支持,這也促進了自助服務的興起。
華夏易聯就推出了一款智能服務穿戴設備,服務技師和客戶可以將高清攝像頭卡在眼鏡上,通過手機App對整個服務過程進行錄像和存儲,以確保服務過程的合規。廠家可以打通設備物聯網的數據,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和信息,幫助一線服務人員診斷和排除故障。
如果現場服務人員或客戶仍然無法排除故障時,他們還可以呼叫專家座席,尋求專業的會診和支持,遠在幾百公里之外的專家可以通過服務人員的攝像頭,看到故障現場的情況,與服務人員實時溝通,指導他們排除故障,解決問題。這樣,智能設備就為一線服務人員“賦能”,讓他們更有底氣地解決各種疑難雜癥。
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服務過程的錄像被制造商收集起來,一方面作為服務費結算的依據,讓社會服務企業也有可能加入品牌商的服務網絡;另一方面,維修視頻可以幫助企業改進產品質量,培訓新員工,同時還可以作為設備故障的知識庫、案例庫和視頻大數據,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利用這些大數據,使維修服務更加簡單易行,使客戶的自助服務更加快捷簡便,這將大大改善客戶服務的體驗。維修服務中積累的視頻數據將成為企業寶貴的知識財富。
幾年之后,增強現實AR的眼鏡將會更輕便、更便宜,體驗更好,在這些維修視頻和物聯網數據的幫助下,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孿生,更加直觀地展示設備結構、故障零件、維修拆裝過程,讓自助服務更加簡單。未來,人人都可能成為修理大師,因為有無所不能的大數據和智能穿戴設備給人賦能,幫助人們預測和診斷設備故障。
科技的進步就是要打破原有的運營模式和認知模式,通過增加服務資源來提升客戶滿意度是沒有出路的,唯有提升服務效率才是解決設備保有量與服務資源矛盾的鑰匙。幸運的是,科技的發展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大數據、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AR和數字孿生等各種手段,未來智能服務是后市場發展的唯一出路。
【葉老師講庫存管理之二十五】服務后市場的困境與出路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工程機械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設備保有量超過850萬臺,即使在新冠疫情如此嚴重的2020年,中國市場仍銷售了292,864臺挖掘機和106,572臺裝載機,挖掘機和裝載機的市場保有量分別超過200萬臺和150萬臺。
設備保有量與服務資源的矛盾
當我在20年前進入工程機械行業時,外資品牌就提出了“家庭醫生式”服務(或稱“保姆式”服務)的理念,規定代理商每位服務技師最多負責15臺設備。如果一位技師負責的設備數量太多,很可能會導致服務響應不及時,造成客戶滿意度下降,客戶抱怨增加。
這些年來,隨著設備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很多主機廠已經把代理商服務資源配置的要求放寬到35臺/人。盡管如此,代理商仍然面臨服務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服務技師流失嚴重,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愿意從事維修服務工作,根據薛小平老師的估計,行業代理商總共只有約3.5萬名服務技師,遠遠無法滿足巨大設備保有量的服務需求,這也導致高達80%的客戶流失。
據筆者估計,850萬臺設備需要20-50萬名服務技師,這對“家庭醫生式”服務模式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現在愿意從事維修服務的人越來越少,企業既招不到、也養不起這么多服務技師。2020年全國有874萬高校畢業生,可有幾個人愿意做服務技師?多年來行業里“終身免費服務”的口號,出賣了很多服務技師的利益,造成服務技師工資待遇低,不受尊重,沒有地位,很多年輕人寧愿送快遞也不愿做維修。
2020年某品牌的代理商銷售了超過1萬臺挖掘機,公司上下人人喜笑顏開,可有沒有人想過,2021年這家代理商就需要增加300名服務技師,還要增加幾千萬服務預算,才可能匹配這1萬臺設備增量的售后服務。到哪里招聘到這么多服務技師?如何對這些新招來的服務技師進行培訓?怎么留住這些服務人員?設備銷售之后,如果沒有及時配套服務資源,就難以保證服務的及時性和客戶的滿意度,這恰恰是很多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多數代理商既沒有能力招到、培養和留住所需的服務人員,也沒有意愿招聘這么多服務技師,在很多老板眼里,服務部門完全是一個成本中心,人數越多,成本越大,他們當然不希望增加服務人員的數量,這也導致設備保有量與服務資源配置的矛盾更加嚴重。
設備利潤與服務成本的矛盾
最初國產品牌在產品質量和可靠性方面與國際品牌存在不小差距,為了消除客戶對于售后服務的顧慮,吸引他們多買設備,很多企業都喊出“終身免費服務”的口號。這樣一來,服務后市場的利潤也幾乎被企業拱手送出,代理商只能用設備銷售的利潤來補貼服務。
前些年設備銷售的毛利還十分可觀,讓很多企業形成了重銷售、輕服務的傳統。可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設備銷售的毛利一路下滑,現在代理商設備銷售的毛利已經“薄如紙”,很多代理商掙扎在盈利和虧損的臨界點,要求他們增加服務資源的投入幾乎沒有可能。
中國市場人口紅利已經終結,這些年來人力資源成本增長速度很快,無論是機手還是服務技師的工資都在幾年內幾乎翻了一倍,燃油和原材料的價格也在不斷增長,而設備價格和租賃費用卻在不斷下滑,形成了一個“剪刀差”,這導致“家庭醫生式”服務根本不可持續,因為服務成本的上漲和設備利潤的下降,最終會讓企業進入虧損區。
放棄服務后市場利潤必然會導致今天的這種尷尬局面:不增加服務資源會造成及時性下降,客戶抱怨和流失;增加服務資源又會導致成本上升,入不敷出,未來技師的短缺情況將會越來越嚴峻,服務后市場的出路在哪里?
智能裝備是提升效率的一把鑰匙
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客戶服務帶來巨大的挑戰,很多服務人員無法出差去從事維修工作,這對海外服務的影響更大。當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在疫情之下,企業不得不通過技術手段推行遠程服務支持,這也促進了自助服務的興起。
華夏易聯就推出了一款智能服務穿戴設備,服務技師和客戶可以將高清攝像頭卡在眼鏡上,通過手機App對整個服務過程進行錄像和存儲,以確保服務過程的合規。廠家可以打通設備物聯網的數據,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和信息,幫助一線服務人員診斷和排除故障。
如果現場服務人員或客戶仍然無法排除故障時,他們還可以呼叫專家座席,尋求專業的會診和支持,遠在幾百公里之外的專家可以通過服務人員的攝像頭,看到故障現場的情況,與服務人員實時溝通,指導他們排除故障,解決問題。這樣,智能設備就為一線服務人員“賦能”,讓他們更有底氣地解決各種疑難雜癥。
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束,服務過程的錄像被制造商收集起來,一方面作為服務費結算的依據,讓社會服務企業也有可能加入品牌商的服務網絡;另一方面,維修視頻可以幫助企業改進產品質量,培訓新員工,同時還可以作為設備故障的知識庫、案例庫和視頻大數據,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利用這些大數據,使維修服務更加簡單易行,使客戶的自助服務更加快捷簡便,這將大大改善客戶服務的體驗。維修服務中積累的視頻數據將成為企業寶貴的知識財富。
幾年之后,增強現實AR的眼鏡將會更輕便、更便宜,體驗更好,在這些維修視頻和物聯網數據的幫助下,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孿生,更加直觀地展示設備結構、故障零件、維修拆裝過程,讓自助服務更加簡單。未來,人人都可能成為修理大師,因為有無所不能的大數據和智能穿戴設備給人賦能,幫助人們預測和診斷設備故障。
科技的進步就是要打破原有的運營模式和認知模式,通過增加服務資源來提升客戶滿意度是沒有出路的,唯有提升服務效率才是解決設備保有量與服務資源矛盾的鑰匙。幸運的是,科技的發展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大數據、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AR和數字孿生等各種手段,未來智能服務是后市場發展的唯一出路。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