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小松的專于研發,戰略長遠,從“模仿”到“超越”,從“本土決勝”到“全球布局”的思路值得中國制造企業學習。
具體到工程機械行業,我國工程機械的海外市場份額僅約5%,我國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僅10~30%,與海外龍頭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我國核心部件自主化、行業集中度提升及海外市場拓展,都孕育著發展機會。
小松制作所(Komatsu)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公司與卡特彼勒是全球工程機械領域雙寡頭,全球工程機械標桿。本篇文章通過簡要梳理小松的成長歷程,總結其成功經驗,希望能對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提供有益借鑒。

小松制作所發展歷程
全球工程機械寡頭,工業企業標桿
小松2019財年實現營收2.7萬億日元(合人民幣1,773億元),凈利潤2,409億日元(合人民幣159億元),其中建筑采礦和公用設備/工業機械及其他/零售金融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1%/7%/2%,海外收入占比高達85%。2018年,公司按收入計位列全球工程機械企業第二位,較第一名卡特彼勒低5%,而比第三名約翰迪爾高出1倍以上。公司盈利能力穩定,1980年以來,公司毛利率保持在25~30%,過去十年凈利潤率保持在8~10%,盈利能力與卡特彼勒相當,同時明顯高于約翰迪爾、日立建機等其他工程機械企業。

可以把小松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本土崛起期(1921~1970),小松成立初期“模仿”卡特彼勒產品,1960年因“貿易自由化”,卡特彼勒進入日本的直接競爭,小松出臺“A計劃”改善產品質量,于1970年本土份額重回60%;
2) 海外探索期(1970~1985),小松以歐美為出口目標國,執行“B計劃”提升大噸位產品質量,并在噸位上超越卡特彼勒,于1984年獲得美國19%的市場份額;
3) 全球整合期(1985~2002),廣場協議簽訂后,借日元升值,小松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在發達地區兼并收購,實現“全球布局”;
4) 振興發展期(2003~2019),2002年以后,伴隨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需求增長,小松收入、利潤的加速增長,實現“全面振興”。

小松經歷了本土崛起、海外探索、全球整合、振興發展四個時期(注:由于小松的財年在3月份結束,故計算CAGR時向后推一年)

小松工程機械產品譜系在1950~1960年代快速完善

小松海外業務收入占比迅速提升
小松的成功之路:技術領先、質量保障、成本控制、全球布局
1979~2019財年,小松收入增長459%,凈利潤增長1,153%;同期日本GDP增長122%。40年間,小松股價上漲640%,而日經225指數上漲236%。2002年以前,小松相較大盤幾乎沒有估值溢價,而2002年以后則呈現出一定的成長性溢價。
小松的成功并非偶然,這得益于其對技術的追求、對品質的重視、對成本的控制以及海外市場的前瞻布局。我們認為,在日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面對“廣場協議”簽訂后日本經濟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小松制作所的逆勢增長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核心技術建立護城河:小松從未敢于停留于“模仿”,憑借成立之初就具備的鑄造技術,以及發展工業機械業務帶來的獨特的機加工優勢,小松在50年代末期就實現了發動機的全面自主化。加上此后小松投入研發的液壓裝置、傳動裝置,小松核心零部件的高度自主化帶來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小松將核心零部件稱為“A類部件”,例如發動機、液壓件、車橋、變速箱等,這些部件對全世界市場均為統一型號,因此均在日本本土生產,最大程度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也能夠憑借較大的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2)質量控制奠定用戶基礎:小松通過1960年代的“A計劃”實現了本土決勝,1970年代通過“B計劃”實現了海外擴張。實際上,這兩次產品質量提升行動,都伴隨著產品大型化的過程和高性能新產品試制推廣。在產品質量上精益求精,在技術使用上追求領先,是小松最終能夠媲美卡特彼勒的核心原因;
3)成本控制保持比較優勢:除了核心部件自主化帶來的優勢,還在于公司從1960年代就開始秉承的“成本領先”戰略。小松從1960年開始執行成本領先戰略,通過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采購、精細化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小松“康查士(Komtrax)”系統是精細化管理的典范。通過可視化數據監督存量資產的運行情況,小松不僅可以做到較低的壞賬率降低信用風險,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市場需求,從而合理排產;
4)海外業務布局形成增量:從1970年代開始,小松在北美、巴西、墨西哥、東南亞、中國、中亞等地不斷設立工廠,這為小松切入發達國家市場,以及搭乘新興市場國家增長的“順風車”提供了保障。前瞻性的區位布局幫助小松在2002年以后實現更快成長。

小松海外收入占比在工程機械龍頭中位列第一

小松全球產能分布圖
小松在日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逆襲”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小松對技術、品質的追求和成本控制最為可貴。小松的產品研發經歷了“模仿”到“超越”的過程。中國制造業企業存在后發優勢,能夠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小松發展的早期就異常重視核心部件的自主化。對于液壓件、變速箱等核心部件,小松都采用了內部配套的生產方式。小松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開放競爭,化逆境為順境,化劣勢為優勢??v觀歷史,小松與卡特彼勒的百年“渝亮之爭”,何嘗不是互相成就的過程。
而我國制造業企業,仍有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賴于進口。具體到工程機械行業,我國工程機械的海外市場份額僅約5%,我國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僅10~30%,與海外龍頭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我國核心部件自主化、行業集中度提升及海外市場拓展,都孕育著發展機會。(素材源自中金公司,匠客工程機械編輯整理)
小松如何逆風翻盤比肩卡特彼勒?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當前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小松的專于研發,戰略長遠,從“模仿”到“超越”,從“本土決勝”到“全球布局”的思路值得中國制造企業學習。
具體到工程機械行業,我國工程機械的海外市場份額僅約5%,我國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僅10~30%,與海外龍頭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我國核心部件自主化、行業集中度提升及海外市場拓展,都孕育著發展機會。
小松制作所(Komatsu)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公司與卡特彼勒是全球工程機械領域雙寡頭,全球工程機械標桿。本篇文章通過簡要梳理小松的成長歷程,總結其成功經驗,希望能對中國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提供有益借鑒。
小松制作所發展歷程
全球工程機械寡頭,工業企業標桿
小松2019財年實現營收2.7萬億日元(合人民幣1,773億元),凈利潤2,409億日元(合人民幣159億元),其中建筑采礦和公用設備/工業機械及其他/零售金融業務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1%/7%/2%,海外收入占比高達85%。2018年,公司按收入計位列全球工程機械企業第二位,較第一名卡特彼勒低5%,而比第三名約翰迪爾高出1倍以上。公司盈利能力穩定,1980年以來,公司毛利率保持在25~30%,過去十年凈利潤率保持在8~10%,盈利能力與卡特彼勒相當,同時明顯高于約翰迪爾、日立建機等其他工程機械企業。
小松在日美貿易摩擦中實現逆勢增長
可以把小松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1) 本土崛起期(1921~1970),小松成立初期“模仿”卡特彼勒產品,1960年因“貿易自由化”,卡特彼勒進入日本的直接競爭,小松出臺“A計劃”改善產品質量,于1970年本土份額重回60%;
2) 海外探索期(1970~1985),小松以歐美為出口目標國,執行“B計劃”提升大噸位產品質量,并在噸位上超越卡特彼勒,于1984年獲得美國19%的市場份額;
3) 全球整合期(1985~2002),廣場協議簽訂后,借日元升值,小松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在發達地區兼并收購,實現“全球布局”;
4) 振興發展期(2003~2019),2002年以后,伴隨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需求增長,小松收入、利潤的加速增長,實現“全面振興”。
小松經歷了本土崛起、海外探索、全球整合、振興發展四個時期(注:由于小松的財年在3月份結束,故計算CAGR時向后推一年)
小松工程機械產品譜系在1950~1960年代快速完善
小松海外業務收入占比迅速提升
小松的成功之路:技術領先、質量保障、成本控制、全球布局
1979~2019財年,小松收入增長459%,凈利潤增長1,153%;同期日本GDP增長122%。40年間,小松股價上漲640%,而日經225指數上漲236%。2002年以前,小松相較大盤幾乎沒有估值溢價,而2002年以后則呈現出一定的成長性溢價。
小松的成功并非偶然,這得益于其對技術的追求、對品質的重視、對成本的控制以及海外市場的前瞻布局。我們認為,在日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面對“廣場協議”簽訂后日本經濟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小松制作所的逆勢增長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核心技術建立護城河:小松從未敢于停留于“模仿”,憑借成立之初就具備的鑄造技術,以及發展工業機械業務帶來的獨特的機加工優勢,小松在50年代末期就實現了發動機的全面自主化。加上此后小松投入研發的液壓裝置、傳動裝置,小松核心零部件的高度自主化帶來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小松將核心零部件稱為“A類部件”,例如發動機、液壓件、車橋、變速箱等,這些部件對全世界市場均為統一型號,因此均在日本本土生產,最大程度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也能夠憑借較大的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2)質量控制奠定用戶基礎:小松通過1960年代的“A計劃”實現了本土決勝,1970年代通過“B計劃”實現了海外擴張。實際上,這兩次產品質量提升行動,都伴隨著產品大型化的過程和高性能新產品試制推廣。在產品質量上精益求精,在技術使用上追求領先,是小松最終能夠媲美卡特彼勒的核心原因;
3)成本控制保持比較優勢:除了核心部件自主化帶來的優勢,還在于公司從1960年代就開始秉承的“成本領先”戰略。小松從1960年開始執行成本領先戰略,通過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采購、精細化管理降低運營成本,小松“康查士(Komtrax)”系統是精細化管理的典范。通過可視化數據監督存量資產的運行情況,小松不僅可以做到較低的壞賬率降低信用風險,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市場需求,從而合理排產;
4)海外業務布局形成增量:從1970年代開始,小松在北美、巴西、墨西哥、東南亞、中國、中亞等地不斷設立工廠,這為小松切入發達國家市場,以及搭乘新興市場國家增長的“順風車”提供了保障。前瞻性的區位布局幫助小松在2002年以后實現更快成長。
小松海外收入占比在工程機械龍頭中位列第一
小松全球產能分布圖
小松的成功經驗對當下中國制造業有普遍借鑒意義
小松在日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逆襲”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小松對技術、品質的追求和成本控制最為可貴。小松的產品研發經歷了“模仿”到“超越”的過程。中國制造業企業存在后發優勢,能夠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小松發展的早期就異常重視核心部件的自主化。對于液壓件、變速箱等核心部件,小松都采用了內部配套的生產方式。小松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開放競爭,化逆境為順境,化劣勢為優勢??v觀歷史,小松與卡特彼勒的百年“渝亮之爭”,何嘗不是互相成就的過程。
而我國制造業企業,仍有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賴于進口。具體到工程機械行業,我國工程機械的海外市場份額僅約5%,我國企業海外收入占比僅10~30%,與海外龍頭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我國核心部件自主化、行業集中度提升及海外市場拓展,都孕育著發展機會。(素材源自中金公司,匠客工程機械編輯整理)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