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是“時空”交織的藝術,時間上體現為如何把握戰略機遇,空間上體現為如何拓展生存空間。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更是偉大的“時空”掌控大師。
大革命失敗后,當無數仁人志士在城市發動武裝起義的時候,毛澤東果斷地帶領秋收起義失敗的隊伍,走向新的空間——無限廣闊并且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開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當同志們面對失敗,充滿悲觀情緒,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疑問的時候,毛澤東通過《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為何能生存和發展?如何生存和發展?進行了高屋建瓴的回答,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指導著戰爭實踐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關于“國內的政治狀況”部分,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斗爭,反映著帝國主義各國的矛盾和斗爭。故只要各國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狀況存在,各派軍閥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的戰爭。”
“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斗爭”與中國紅色政權的生存發展有什么關系?
作為“戰略時空大師”的毛澤東,從國際到國內,從政治到經濟,從時間到空間,從短期到長期,從敵人到自身,層層剝繭抽絲,進行了科學的戰略剖析:毛澤東說,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有其獨特的原因,亦必有相當的條件。
第一,國內政治原因。白色政權之間分裂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爭,給紅色政權的發生發展帶來了機遇和空間;分裂的白色政權和戰爭,削弱了白色政權的統治力量,形成了大量邊緣地區的“空白地帶”——這就是紅色政權的“理想國”。
第二,國際政治原因。白色政權之間分裂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爭,不是憑空產生的。既不會產生于任何帝國主義的國家,也不會產生于任何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只能是產生于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中國白色政權之間分裂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爭,實質是分裂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和斗爭。
第三,國內經濟原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政治與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的中國。一方面是以上海等為代表的經濟發達的現代化都市,另一方面是廣大的封閉和半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落后的小農經濟,而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對于長期處于劣勢地位,需要通過實施“弱勝之道”戰略,“以時間換空間”的弱小的中國紅色政權來說,不但不是生存發展的障礙,反而成為中國紅色政權生發經濟基礎。
第四,發生地域原因。毛澤東說,中國小塊的紅色政權,即便在分裂中國白色政權縫隙之間,也不是能夠隨便生發的。小塊的紅色政權只能誕生在,1926和1927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擁有革命群眾基礎的地域;而不是那種并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例如四川、貴州、云南及北方各省。
第五,長期存在原因,取決于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向前發展。全國革命形勢是向前發展的,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不但沒有疑義,而且必然地要作為取得全國政權的許多力量中間的一個力量。全國革命形勢若不是繼續地向前發展,而有一個比較長期的停頓,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是不可能的。但由于各國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狀況以及矛盾的存在,各派軍閥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的戰爭。
第六,長期存在的必要條件,取決于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和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因為地方性質的赤衛隊只能對付挨戶團,而不能對付正式的白色軍隊。
最后,也是最緊要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毛澤東鄭重地強調。

茅坪八角樓的燈火,照亮了革命的道路。在這里,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問題
在通過“七個”方面,毛澤東深刻分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存在的戰略空間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然后循循善誘地教育同志:
有些同志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生悲觀的情緒。這是沒有找出這種紅色政權所以發生和存在的正確的解釋的緣故。我們只須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不斷的,則紅色政權的發生、存在并且日益發展,便是無疑的了。
最后,小結一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給我們的戰略啟示:
首先,要善于尋求適合于自己的戰略空間。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之所以投入那么多的時間和那么多的資源,根本目的是尋求、創造和拓展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上蒼賦予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每一組織的資源條件是不同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每一組織生存發展的空間也是不同的,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屬于你自己的空間。把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反過來說,本來這世界上到處是路,正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企業往一條道上擠,這世界反而沒有了路。戰略的路上很孤獨,但是絕對不擁擠。屬于自己的空間,就是如此重要。
第二,要善于從大空間、大格局中去尋找自己的小空間、小格局。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每一組織,都不是生存在真空里,都在生存在世界的大空間、大格局里。為什么近年來大量的民營企業步履艱難甚至破產,原因在于企業戰略的缺失。發財是搭上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戰略的順風車,而自己的企業并沒有解決企業成功和持續成功的方案。如今國家戰略在往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上換軌,無數戰略缺失的企業就成了“潮水退去的裸泳者”。
第三,當你處于弱小階段的時候,正確的空間選擇是從邊緣向核心滲透。人人都想當核心,但這是不可能的。占據核心位置是需要能力做后盾的。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尋求生存和發展,要善于斗智而非斗力。正確的選擇,就是到邊緣地帶去,通過在邊緣地帶的實力逐步積累,以時間換空間和能力,從邊緣向核心滲透。要知道,偉大如毛澤東,從井岡山到天安門城樓,整整用了28年。
跟毛澤東學戰略?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戰略是“時空”交織的藝術,時間上體現為如何把握戰略機遇,空間上體現為如何拓展生存空間。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更是偉大的“時空”掌控大師。
大革命失敗后,當無數仁人志士在城市發動武裝起義的時候,毛澤東果斷地帶領秋收起義失敗的隊伍,走向新的空間——無限廣闊并且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開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當同志們面對失敗,充滿悲觀情緒,提出“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疑問的時候,毛澤東通過《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對中國工農紅軍的為何能生存和發展?如何生存和發展?進行了高屋建瓴的回答,武裝了人們的頭腦,指導著戰爭實踐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關于“國內的政治狀況”部分,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斗爭,反映著帝國主義各國的矛盾和斗爭。故只要各國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狀況存在,各派軍閥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的戰爭。”
“中國內部各派軍閥的矛盾和斗爭”與中國紅色政權的生存發展有什么關系?
作為“戰略時空大師”的毛澤東,從國際到國內,從政治到經濟,從時間到空間,從短期到長期,從敵人到自身,層層剝繭抽絲,進行了科學的戰略剖析:毛澤東說,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有其獨特的原因,亦必有相當的條件。
第一,國內政治原因。白色政權之間分裂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爭,給紅色政權的發生發展帶來了機遇和空間;分裂的白色政權和戰爭,削弱了白色政權的統治力量,形成了大量邊緣地區的“空白地帶”——這就是紅色政權的“理想國”。
第二,國際政治原因。白色政權之間分裂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爭,不是憑空產生的。既不會產生于任何帝國主義的國家,也不會產生于任何帝國主義直接統治的殖民地,只能是產生于在帝國主義間接統治的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中國白色政權之間分裂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爭,實質是分裂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的矛盾和斗爭。
第三,國內經濟原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是政治與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的中國。一方面是以上海等為代表的經濟發達的現代化都市,另一方面是廣大的封閉和半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落后的小農經濟,而不是統一的資本主義經濟,對于長期處于劣勢地位,需要通過實施“弱勝之道”戰略,“以時間換空間”的弱小的中國紅色政權來說,不但不是生存發展的障礙,反而成為中國紅色政權生發經濟基礎。
第四,發生地域原因。毛澤東說,中國小塊的紅色政權,即便在分裂中國白色政權縫隙之間,也不是能夠隨便生發的。小塊的紅色政權只能誕生在,1926和1927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群眾曾經大大地起來過的地方,例如湖南、廣東、湖北、江西等省擁有革命群眾基礎的地域;而不是那種并未經過民主革命影響的地方,例如四川、貴州、云南及北方各省。
第五,長期存在原因,取決于全國革命形勢是否向前發展。全國革命形勢是向前發展的,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不但沒有疑義,而且必然地要作為取得全國政權的許多力量中間的一個力量。全國革命形勢若不是繼續地向前發展,而有一個比較長期的停頓,則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是不可能的。但由于各國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狀況以及矛盾的存在,各派軍閥就無論如何不能妥協,所有妥協都是暫時的。今天的暫時的妥協,即醞釀著明天的更大的戰爭。
第六,長期存在的必要條件,取決于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雖有很好的工農群眾,若沒有相當力量的正式武裝,便決然不能造成割據局面,更不能造成長期的和日益發展的割據局面。因為地方性質的赤衛隊只能對付挨戶團,而不能對付正式的白色軍隊。
最后,也是最緊要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毛澤東鄭重地強調。
茅坪八角樓的燈火,照亮了革命的道路。在這里,毛澤東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問題
在通過“七個”方面,毛澤東深刻分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存在的戰略空間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然后循循善誘地教育同志:
有些同志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的存在,而發生悲觀的情緒。這是沒有找出這種紅色政權所以發生和存在的正確的解釋的緣故。我們只須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不斷的,則紅色政權的發生、存在并且日益發展,便是無疑的了。
最后,小結一下《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給我們的戰略啟示:
首先,要善于尋求適合于自己的戰略空間。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之所以投入那么多的時間和那么多的資源,根本目的是尋求、創造和拓展屬于自己的生存空間。上蒼賦予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每一組織的資源條件是不同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每一組織生存發展的空間也是不同的,重要的是找到真正屬于你自己的空間。把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反過來說,本來這世界上到處是路,正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企業往一條道上擠,這世界反而沒有了路。戰略的路上很孤獨,但是絕對不擁擠。屬于自己的空間,就是如此重要。
第二,要善于從大空間、大格局中去尋找自己的小空間、小格局。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和每一組織,都不是生存在真空里,都在生存在世界的大空間、大格局里。為什么近年來大量的民營企業步履艱難甚至破產,原因在于企業戰略的缺失。發財是搭上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戰略的順風車,而自己的企業并沒有解決企業成功和持續成功的方案。如今國家戰略在往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上換軌,無數戰略缺失的企業就成了“潮水退去的裸泳者”。
第三,當你處于弱小階段的時候,正確的空間選擇是從邊緣向核心滲透。人人都想當核心,但這是不可能的。占據核心位置是需要能力做后盾的。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尋求生存和發展,要善于斗智而非斗力。正確的選擇,就是到邊緣地帶去,通過在邊緣地帶的實力逐步積累,以時間換空間和能力,從邊緣向核心滲透。要知道,偉大如毛澤東,從井岡山到天安門城樓,整整用了28年。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