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挖掘機品牌,曾走過一段漫長的蹉跎歲月。從測繪仿制到技術合作,始終不得要領;從買圖紙到買部套,命運一直被拿捏在外國人手里;從中外合資到外商獨資,總是被動地任由外資品牌“算計”。
國產挖掘機品牌,逐漸行走在奮進之路上。從設計到工藝,從發動機到泵閥,國產品牌都在迎頭趕上;從市場開拓到品牌營銷,從喪失90%的市場到搶回70%的市場份額,國產品牌不斷開疆拓土、攻城拔寨。
國產挖掘機品牌正在強勢崛起,這種崛起不只是量的崛起,更是質的崛起。不再是小挖和局部市場的部分崛起,而是全機種和經營全方位的全面崛起。據觀察,這種崛起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國內挖掘機市場已經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以前形容挖掘機市場的競爭,有個形象的比喻是“踢世界杯”,因為強手林立,參與者一水兒的外資品牌。外資品牌中的佼佼者卡特彼勒、日立建機、小松等等,從品牌影響到銷量規模,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墒?,風水輪流轉,除卡特彼勒還在勉強招架外,日立建機和小松等品牌都在快速下滑。
以前說到國內挖掘機市場的競爭格局,都是按歐美、日韓和國產進行排序。在介紹這個行業時,永遠把外資放到前面,國產只是個小弟,順便提一句而已。即便是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已經足夠大,受慣性影響,國產品牌仿佛還是小弟,充其量是個長大了的小弟。當然,這也與國產品牌普遍重視銷量,但不重視品牌影響力有關。
仔細分析,在不知不覺之間,國內挖掘機市場現在已經形成新的格局。徐工和三一兩家為頭部品牌,占據45%的市場份額;臨工、柳工、卡特彼勒和斗山四家為主要品牌,占據30%的市場份額;其余20家左右企業為邊緣品牌,共有其他25%的市場份額,平均每家的份額只有1.25%。形成這種競爭格局,雖是長期緩慢漸進的過程,但主要進程還是在近3年里快速突變發生的。

小挖勝出后,中大挖業績同樣亮麗
看到國產品牌在市場占有率方面勝出后,很多人會說,國產品牌只是小挖賣得好,中大挖占有率還差得遠呢。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落伍了,因為國產品牌產品結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2020年,國產品牌在小挖市場占有率為78%,中挖占有率為64%,大挖占有率為57%。
國產品牌確實是從小挖起步的,現在排名前茅的國產品牌,無一不是借助小挖打開市場的。小挖打開知名度后,國產品牌轉向布局中大挖,希望中大挖能夠帶來更好的客戶美譽度。現在三一485、徐工490、臨工360/460、柳工933/936等都是在廣大用戶群體中口碑響當當的神機。

國產品牌不僅在中大挖方面實現量產和規?;N售,在超大挖方面也取得技術的突破。徐工XE7000是700噸挖機,鏟斗可站100人,這一級別機型全世界只有四個國家可以生產。
至于70噸和90噸級別挖機,徐工和三一都是在2013年前后,開始批量投放市場。現在8年過去了,第一批機子已開始陸續退役,第二代或第三代大型機,早已投入市場。柳工的90噸級挖機990FHD在國內受到客戶好評,50級巖石臂挖機952E還出口海外。

渠道建設數量上遙遙領先,能力不相上下
我們拋開品牌影響力、產品性能和價格等影響因素,就渠道建設而言,渠道中銷售人員和服務人員越多,市場覆蓋越廣、參與率越高、銷量越大。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為什么談到一談到增加人員,代理商老板總是猶豫呢?因為代理商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員成本,人員招進來,不但要投入工資,還要投入差旅費用。當然,只要招來的人能有業績,招人就值得做。近幾年發展的結果是,國產品牌代理商人員數目現在數倍于外資品牌代理商人員。
筆者在工程機械行業多年從事營銷咨詢和培訓工作,對代理商人員數量比較敏感。以前日韓挖機品牌代理商人數最多,現在則是國產品牌。以前日韓品牌代理商對咨詢和培訓需求最旺,現在是國產品牌代理商對咨詢和培訓需求最旺。
毫不夸張地講,現在某些國產品牌全國分公司經理的數量,可能超過某些日韓品牌全國銷售人員的數量。售后服務體系人員也一樣,某些國產品牌全國服務主管的數量,可能超過某些日韓品牌全國服務人員的數量。
再說到人員能力,我講個真實的案例。前一段時間,偶遇某日系品牌廠家區域經理,其對國產品牌人員能力還是有點不屑一顧。我說到正在為某些國產品牌廠家編制話術手冊、設計營銷技能大賽、制定新人100天成長計劃。他聽過后,輕飄飄地回了一句話,這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不客氣地講,這位經理有點夜郎自大。國產品牌發展初期,求賢若渴,非常歡迎外資品牌人員加入。而現在這個階段,他們反而認為外資品牌人員除鳳毛麟角外,普遍老化和懈怠。不如從其他行業引進有經驗的銷售人員,落地效果會更好。
國產品牌產品品質能夠滿足施工需要,服務保障能力強
挖掘機屬于通用型工程機械,主要從事土石方的開挖施工。工況很多,施工強度各有不同,施工方式大同小異。評價挖掘機產品的品質好壞,其實包括很多方面,如功能、性能、故障率、壽命和安全性等等。
現在挖掘機高度同質化,不管是內外資產品,在結構上類似,在功能方面也十分類似。挖掘機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油耗、速度和挖掘力。雖然不同品牌都在宣傳自己多么省油,速度有多快。可是筆者認為,除少量品牌設計或配置還有瑕疵外,大多數品牌在性能上差異并不大。倒是在不同工況下或不同機手操作時,可能出現性能差異。比如有些品牌或機型適合輕載作業,有些品牌或機型適合重載作業,有些品牌或機型液壓系統更適合裝破碎錘。
內外資品牌的產品在故障率和壽命上還是有些差異。這和供應鏈的品控有關,也和廠家制造品控有關。國產品牌對這種差距并不回避,并且不斷通過提升品控來解決。比如A品牌有A計劃,B品牌有T計劃和H計劃,C品牌有質量戰略等。同時,國產品牌在服務及時性和服務索賠方面,也有大筆投入。綜合下來,國產品牌的客戶服務滿意度會更高些。
最難能可貴的是,國產品牌的發展信心爆棚
國產品牌的發展信心來自經歷過兩輪行業低谷。國產品牌大多經歷了2008-2009年、2015-2017年兩個行業低谷。大家都有痛苦煎熬的經歷,也積累了面對危機的經驗。所有的經營投入都會有風險,當了解到最惡劣的情景時,投入反而會更積極、更有信心!
信心還來自兵多將廣,國產品牌現在在各條戰線上,人員都具備優勢。不管是研發人員,還是生產人員,制造商前五年就已提前布局。不管是銷售人員,還是服務人員,代理商都編制齊全。不管是租賃隊伍,還是置換隊伍,大家都已整裝待發。
信心來自產品被客戶認同。15年前,設備保有量絕大多數是外資品牌;10年前,設備保有量內外資各占一半;近5年,設備保有量國產品牌是主角。客戶買機子,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工地上哪個品牌的機子多。被客戶認同,這是國產品牌最堅實的底氣。
作為一名曾在外資品牌代理商處工作十年的行業老兵,寫這篇文章時,也是百感交集,對外資品牌的逐漸落幕唏噓不已。情懷往往有些骨感,現實才更加豐滿。國產品牌代替外資品牌是歷史必然,或許個別國產品牌會掉隊,但大部分國產品牌會保持隊形,繼續強勢崛起!
國產挖掘機品牌強勢崛起的五大緣由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國產挖掘機品牌,曾走過一段漫長的蹉跎歲月。從測繪仿制到技術合作,始終不得要領;從買圖紙到買部套,命運一直被拿捏在外國人手里;從中外合資到外商獨資,總是被動地任由外資品牌“算計”。
國產挖掘機品牌,逐漸行走在奮進之路上。從設計到工藝,從發動機到泵閥,國產品牌都在迎頭趕上;從市場開拓到品牌營銷,從喪失90%的市場到搶回70%的市場份額,國產品牌不斷開疆拓土、攻城拔寨。
國產挖掘機品牌正在強勢崛起,這種崛起不只是量的崛起,更是質的崛起。不再是小挖和局部市場的部分崛起,而是全機種和經營全方位的全面崛起。據觀察,這種崛起至少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國內挖掘機市場已經形成新的競爭格局
以前形容挖掘機市場的競爭,有個形象的比喻是“踢世界杯”,因為強手林立,參與者一水兒的外資品牌。外資品牌中的佼佼者卡特彼勒、日立建機、小松等等,從品牌影響到銷量規模,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墒?,風水輪流轉,除卡特彼勒還在勉強招架外,日立建機和小松等品牌都在快速下滑。
以前說到國內挖掘機市場的競爭格局,都是按歐美、日韓和國產進行排序。在介紹這個行業時,永遠把外資放到前面,國產只是個小弟,順便提一句而已。即便是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已經足夠大,受慣性影響,國產品牌仿佛還是小弟,充其量是個長大了的小弟。當然,這也與國產品牌普遍重視銷量,但不重視品牌影響力有關。
仔細分析,在不知不覺之間,國內挖掘機市場現在已經形成新的格局。徐工和三一兩家為頭部品牌,占據45%的市場份額;臨工、柳工、卡特彼勒和斗山四家為主要品牌,占據30%的市場份額;其余20家左右企業為邊緣品牌,共有其他25%的市場份額,平均每家的份額只有1.25%。形成這種競爭格局,雖是長期緩慢漸進的過程,但主要進程還是在近3年里快速突變發生的。
小挖勝出后,中大挖業績同樣亮麗
看到國產品牌在市場占有率方面勝出后,很多人會說,國產品牌只是小挖賣得好,中大挖占有率還差得遠呢。這種說法可能有點落伍了,因為國產品牌產品結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2020年,國產品牌在小挖市場占有率為78%,中挖占有率為64%,大挖占有率為57%。
國產品牌確實是從小挖起步的,現在排名前茅的國產品牌,無一不是借助小挖打開市場的。小挖打開知名度后,國產品牌轉向布局中大挖,希望中大挖能夠帶來更好的客戶美譽度。現在三一485、徐工490、臨工360/460、柳工933/936等都是在廣大用戶群體中口碑響當當的神機。
國產品牌不僅在中大挖方面實現量產和規?;N售,在超大挖方面也取得技術的突破。徐工XE7000是700噸挖機,鏟斗可站100人,這一級別機型全世界只有四個國家可以生產。
至于70噸和90噸級別挖機,徐工和三一都是在2013年前后,開始批量投放市場。現在8年過去了,第一批機子已開始陸續退役,第二代或第三代大型機,早已投入市場。柳工的90噸級挖機990FHD在國內受到客戶好評,50級巖石臂挖機952E還出口海外。
渠道建設數量上遙遙領先,能力不相上下
我們拋開品牌影響力、產品性能和價格等影響因素,就渠道建設而言,渠道中銷售人員和服務人員越多,市場覆蓋越廣、參與率越高、銷量越大。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為什么談到一談到增加人員,代理商老板總是猶豫呢?因為代理商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員成本,人員招進來,不但要投入工資,還要投入差旅費用。當然,只要招來的人能有業績,招人就值得做。近幾年發展的結果是,國產品牌代理商人員數目現在數倍于外資品牌代理商人員。
筆者在工程機械行業多年從事營銷咨詢和培訓工作,對代理商人員數量比較敏感。以前日韓挖機品牌代理商人數最多,現在則是國產品牌。以前日韓品牌代理商對咨詢和培訓需求最旺,現在是國產品牌代理商對咨詢和培訓需求最旺。
毫不夸張地講,現在某些國產品牌全國分公司經理的數量,可能超過某些日韓品牌全國銷售人員的數量。售后服務體系人員也一樣,某些國產品牌全國服務主管的數量,可能超過某些日韓品牌全國服務人員的數量。
再說到人員能力,我講個真實的案例。前一段時間,偶遇某日系品牌廠家區域經理,其對國產品牌人員能力還是有點不屑一顧。我說到正在為某些國產品牌廠家編制話術手冊、設計營銷技能大賽、制定新人100天成長計劃。他聽過后,輕飄飄地回了一句話,這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不客氣地講,這位經理有點夜郎自大。國產品牌發展初期,求賢若渴,非常歡迎外資品牌人員加入。而現在這個階段,他們反而認為外資品牌人員除鳳毛麟角外,普遍老化和懈怠。不如從其他行業引進有經驗的銷售人員,落地效果會更好。
國產品牌產品品質能夠滿足施工需要,服務保障能力強
挖掘機屬于通用型工程機械,主要從事土石方的開挖施工。工況很多,施工強度各有不同,施工方式大同小異。評價挖掘機產品的品質好壞,其實包括很多方面,如功能、性能、故障率、壽命和安全性等等。
現在挖掘機高度同質化,不管是內外資產品,在結構上類似,在功能方面也十分類似。挖掘機的性能指標主要包括油耗、速度和挖掘力。雖然不同品牌都在宣傳自己多么省油,速度有多快。可是筆者認為,除少量品牌設計或配置還有瑕疵外,大多數品牌在性能上差異并不大。倒是在不同工況下或不同機手操作時,可能出現性能差異。比如有些品牌或機型適合輕載作業,有些品牌或機型適合重載作業,有些品牌或機型液壓系統更適合裝破碎錘。
內外資品牌的產品在故障率和壽命上還是有些差異。這和供應鏈的品控有關,也和廠家制造品控有關。國產品牌對這種差距并不回避,并且不斷通過提升品控來解決。比如A品牌有A計劃,B品牌有T計劃和H計劃,C品牌有質量戰略等。同時,國產品牌在服務及時性和服務索賠方面,也有大筆投入。綜合下來,國產品牌的客戶服務滿意度會更高些。
最難能可貴的是,國產品牌的發展信心爆棚
國產品牌的發展信心來自經歷過兩輪行業低谷。國產品牌大多經歷了2008-2009年、2015-2017年兩個行業低谷。大家都有痛苦煎熬的經歷,也積累了面對危機的經驗。所有的經營投入都會有風險,當了解到最惡劣的情景時,投入反而會更積極、更有信心!
信心還來自兵多將廣,國產品牌現在在各條戰線上,人員都具備優勢。不管是研發人員,還是生產人員,制造商前五年就已提前布局。不管是銷售人員,還是服務人員,代理商都編制齊全。不管是租賃隊伍,還是置換隊伍,大家都已整裝待發。
信心來自產品被客戶認同。15年前,設備保有量絕大多數是外資品牌;10年前,設備保有量內外資各占一半;近5年,設備保有量國產品牌是主角。客戶買機子,最直觀的標準就是工地上哪個品牌的機子多。被客戶認同,這是國產品牌最堅實的底氣。
作為一名曾在外資品牌代理商處工作十年的行業老兵,寫這篇文章時,也是百感交集,對外資品牌的逐漸落幕唏噓不已。情懷往往有些骨感,現實才更加豐滿。國產品牌代替外資品牌是歷史必然,或許個別國產品牌會掉隊,但大部分國產品牌會保持隊形,繼續強勢崛起!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