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這是“70后”之前的人,在小學課本中都學過的毛澤東著名詩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第一次反敵“大圍剿”,在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史上,不僅是著名的“輝煌大捷”,而且是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從“游擊戰”向“運動戰”戰略轉變的“轉折點”。
毛澤東和毛澤東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是隨著戰爭和戰爭實踐,不斷向前發展的。
正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所說:戰爭規律是發展的。

對于一個指揮員來說,起初會指揮小兵團,后來又會指揮大兵團,這對于他是進步了,發展了。起初會在某一熟悉的地方作戰,后來在許多地方也會作戰,這對于一個指揮員又是進步了,發展了。在低級階段會指揮的,到了高級階段也會指揮,這對于一個指揮員更是進步和發展了。只能適應于一定兵團、一定地方和戰爭發展的一定階段,這叫做沒有進步和沒有發展。
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
恰如毛澤東所述,隨著統治階級由“破裂的時期”,向“暫時穩定的時期”轉變,國民黨軍隊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圍剿”產生了重大轉變,那就是由“過去一省的'進剿'、幾省的'會剿'”等“局部性”的行動,轉而成為南京政府統一指揮下的“全局性”行動。
與此同時,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帶有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戰爭的發展”,亟待向實施“運動戰”戰略而轉變。
正如本人在《“空前壓力”與“巨大爭議”》一文中所言:
任何一個組織,當面臨外部巨大威脅和壓力的時候,首先做的一定不是“同仇敵愾”,“共同應對”,一定是:“一方面空前的壓力”,“一方面巨大的爭議”。只有經過“巨大的爭議”,形成共識之后,才能“真正”面對和處理巨大的“壓力”。
面對剛剛在中原大戰取得巨大勝利的蔣介石,調動十萬大軍,準備很快“蕩平”紅軍的危急時刻,在為應對國民黨軍隊第一次“大圍剿”,而召開的“羅坊會議”上,我軍高級將領和領導人卻產生了“嚴重爭論”。

“爭論”的焦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面對優勢強敵撲來,面對毛澤東提出的“向根據地內退卻”,“避開不利于紅軍的決戰”,實施“誘敵深入”戰略,一部分受“左傾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影響的人,只“一味強調進攻”,把“退卻”看做“保守路線”,反對“戰略退卻”。
二是面對“敵強我弱”的戰略現實,部分領導人不承認“以弱勝強”的正確戰略方針;
三是一部分干部擔心“戰略退卻”,會打破一部分群眾的“壇壇罐罐”,不愿實施“戰略退卻”。
面對激烈的“爭論”,時任紅四軍團政委的劉亞樓說:為了向紅軍指戰員和地方干部、群眾講清楚“誘敵深入”的道理,毛澤東作了深入艱苦的教育、說服工作,大會講,小會說,條分縷析,曉以利害,著重說明,最后“這個正確的路線方針”終于“被大家接受和認識”。
1930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將《八個大勝利的條件》,作為宣傳材料印發全軍的同時,又在小布召開盛大的“誓師大會”。
“誓師大會”上,毛澤東特意寫了一幅對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正是在經過艱苦的說服工作,正確地實踐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第一次“反圍剿”在短短的五天之內,連續打了“龍岡”、“東韶”兩場大勝仗,共殲滅“圍剿軍”15000多人,繳槍12000余枝,取得了中國紅軍建立三年來對國民黨軍隊的最巨大勝利。

研究第一次“反圍剿”巨大勝利,在戰略上具有如下重要啟示:
第一,弱軍戰勝強敵,不能不講求“以弱勝強”的“弱勝之道”。
戰爭的一般規律是“以強勝弱”,戰爭的特殊規律是“以弱勝強”,弱小的紅軍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不能不研究和學習“以弱勝強”的特殊戰爭規律。
第二,弱小的“組織”,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不能不尋求“特殊的戰略空間”。
只有在“特殊的戰略空間”里,紅軍才能得到蘇區人民的積極援助,紅軍才可以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戰場”,才能獲得“地利”和“人和”的獨特戰略優勢。
第三,弱小的“組織”,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只能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戰略戰術。
全局上的“戰略劣勢”,并不代表“局部上的”劣勢,相反,通過正確的“戰爭指導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可以實現“通過洞察戰略全局”,“在局部上形成絕對戰略優勢”,“通過各個擊破敵人”的方式,以大踏步快速進退的“運動戰”之方式,以時間換空間,從而打破強大敵人的攻擊。
第四,弱小的“組織”,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完全可以在“積極調動敵人”的過程中,發現和造成“敵人的過失”,從而形成我之“乘敵之隙”的有利戰機,加大打擊敵人力量的力度。
“出其不意,攻敵無備”,是《兵法》之基本原則,也是弱軍戰勝強軍的基本戰法。在“誘敵深入”,“軍民一致”,“強敵拖弱”的“非對稱性戰爭中”,對手的“漏洞”暴露無遺,我之“漏洞”得到徹底彌合,“乘敵之隙”的戰略機遇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跟毛澤東學戰略?反第一次大“圍剿”
匠客工程機械 評論(0)
來源:匠客工程機械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這是“70后”之前的人,在小學課本中都學過的毛澤東著名詩詞《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第一次反敵“大圍剿”,在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史上,不僅是著名的“輝煌大捷”,而且是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從“游擊戰”向“運動戰”戰略轉變的“轉折點”。
毛澤東和毛澤東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和人民戰爭,是隨著戰爭和戰爭實踐,不斷向前發展的。
正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所說:戰爭規律是發展的。
對于一個指揮員來說,起初會指揮小兵團,后來又會指揮大兵團,這對于他是進步了,發展了。起初會在某一熟悉的地方作戰,后來在許多地方也會作戰,這對于一個指揮員又是進步了,發展了。在低級階段會指揮的,到了高級階段也會指揮,這對于一個指揮員更是進步和發展了。只能適應于一定兵團、一定地方和戰爭發展的一定階段,這叫做沒有進步和沒有發展。
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
恰如毛澤東所述,隨著統治階級由“破裂的時期”,向“暫時穩定的時期”轉變,國民黨軍隊對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圍剿”產生了重大轉變,那就是由“過去一省的'進剿'、幾省的'會剿'”等“局部性”的行動,轉而成為南京政府統一指揮下的“全局性”行動。
與此同時,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帶有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戰爭的發展”,亟待向實施“運動戰”戰略而轉變。
正如本人在《“空前壓力”與“巨大爭議”》一文中所言:
任何一個組織,當面臨外部巨大威脅和壓力的時候,首先做的一定不是“同仇敵愾”,“共同應對”,一定是:“一方面空前的壓力”,“一方面巨大的爭議”。只有經過“巨大的爭議”,形成共識之后,才能“真正”面對和處理巨大的“壓力”。
面對剛剛在中原大戰取得巨大勝利的蔣介石,調動十萬大軍,準備很快“蕩平”紅軍的危急時刻,在為應對國民黨軍隊第一次“大圍剿”,而召開的“羅坊會議”上,我軍高級將領和領導人卻產生了“嚴重爭論”。
“爭論”的焦點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面對優勢強敵撲來,面對毛澤東提出的“向根據地內退卻”,“避開不利于紅軍的決戰”,實施“誘敵深入”戰略,一部分受“左傾冒險主義”的“進攻路線”影響的人,只“一味強調進攻”,把“退卻”看做“保守路線”,反對“戰略退卻”。
二是面對“敵強我弱”的戰略現實,部分領導人不承認“以弱勝強”的正確戰略方針;
三是一部分干部擔心“戰略退卻”,會打破一部分群眾的“壇壇罐罐”,不愿實施“戰略退卻”。
面對激烈的“爭論”,時任紅四軍團政委的劉亞樓說:為了向紅軍指戰員和地方干部、群眾講清楚“誘敵深入”的道理,毛澤東作了深入艱苦的教育、說服工作,大會講,小會說,條分縷析,曉以利害,著重說明,最后“這個正確的路線方針”終于“被大家接受和認識”。
1930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將《八個大勝利的條件》,作為宣傳材料印發全軍的同時,又在小布召開盛大的“誓師大會”。
“誓師大會”上,毛澤東特意寫了一幅對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正是在經過艱苦的說服工作,正確地實踐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第一次“反圍剿”在短短的五天之內,連續打了“龍岡”、“東韶”兩場大勝仗,共殲滅“圍剿軍”15000多人,繳槍12000余枝,取得了中國紅軍建立三年來對國民黨軍隊的最巨大勝利。
研究第一次“反圍剿”巨大勝利,在戰略上具有如下重要啟示:
第一,弱軍戰勝強敵,不能不講求“以弱勝強”的“弱勝之道”。
戰爭的一般規律是“以強勝弱”,戰爭的特殊規律是“以弱勝強”,弱小的紅軍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不能不研究和學習“以弱勝強”的特殊戰爭規律。
第二,弱小的“組織”,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不能不尋求“特殊的戰略空間”。
只有在“特殊的戰略空間”里,紅軍才能得到蘇區人民的積極援助,紅軍才可以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戰場”,才能獲得“地利”和“人和”的獨特戰略優勢。
第三,弱小的“組織”,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只能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戰略戰術。
全局上的“戰略劣勢”,并不代表“局部上的”劣勢,相反,通過正確的“戰爭指導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可以實現“通過洞察戰略全局”,“在局部上形成絕對戰略優勢”,“通過各個擊破敵人”的方式,以大踏步快速進退的“運動戰”之方式,以時間換空間,從而打破強大敵人的攻擊。
第四,弱小的“組織”,如果想戰勝“強大的敵人”,完全可以在“積極調動敵人”的過程中,發現和造成“敵人的過失”,從而形成我之“乘敵之隙”的有利戰機,加大打擊敵人力量的力度。
“出其不意,攻敵無備”,是《兵法》之基本原則,也是弱軍戰勝強軍的基本戰法。在“誘敵深入”,“軍民一致”,“強敵拖弱”的“非對稱性戰爭中”,對手的“漏洞”暴露無遺,我之“漏洞”得到徹底彌合,“乘敵之隙”的戰略機遇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敬請關注 《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 官方微信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工程機械與維修》與《今日工程機械》官方微信